王庚为什么爱陆小曼
就徐志摩和陆小曼而言,王是很开明的。虽然被这两个人戴了绿帽子,但他还是选择成全他们。 其实爱情里最重要的是一厢情愿。如果有一方出轨了,那么你强迫他和你在一起,那只能是留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所以,当对方不爱你的时候,不如选择成全他。这就是王刚对徐志摩的爱。 徐志摩虽然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但他一生也是一个多情的人。王赓和陆小曼的收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父母订购的。但是两个人没有太多的交往经历,所以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而且,两个人的性格也大相径庭。所以两者在外人看来都是不般配的。 事实上,王赓心里可能对陆小曼感到愧疚。王赓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很少在家照顾陆小曼。所以他们虽然结婚了,但享受的幸福婚姻生活并不多。为此,王赓对陆小曼感到内疚。所以,当他发现陆小曼爱上徐志摩的时候,他选择了成全这两个。 其实,王赓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当他发现妻子爱上别的男人时,并没有像中国传统男人那样大发雷霆,而是选择成全,这也和他自身的性格和开放的心态有关。
王庚娶陆小曼是个错误吗?
其实王庚是一个可怜人,他的错只是找了一个性格不合的妻子。他的生活方式永远跟不上妻子的脚步,达不到她的标准。多少次他想申诉自己很努力,想给妻子更多的幸福,所以他日夜工作,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作机器。结婚的时候,小曼的父母在很多人之中看中了他,把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许配给了他。他的家境并不是那么殷实,比不上小曼家显赫,他知道只有自己更加努力才能给小曼幸福,也能让陆家对他刮目相看。他是一个好男人,他的错就是遇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女人。
他的人生没有像预想的那么辉煌,小曼与志摩的事情对王庚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自从知道他们的事情,王庚一直活在痛苦里,与小曼结婚三年,也未能得一儿半女。王庚没有再娶别的女人,最后在国外一个人孤老终身。这就是他的命运,多么令人惋惜。华丽的出场,却那样暗淡的离开了。
人生没有假如,我们却可以幻想1万种可能。如果王庚没有娶陆小曼这个任性娇惯的女人,他与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结婚生子,幸福的生活,没有来自世俗的伤害与耻笑。他的人生会不会灿烂一些?又或许小曼没有遇上志摩这样的诗人,他和小曼一直走下去,那么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时间就像是一个冷酷机器,没有感情,从来不会同情任何人,他一直严厉地注视着世间的一切,没有给过任何人重新选择的机会。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手里都拿着一张单程车票,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只要选择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头,只能一直朝前走,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之所以惊天动地,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建筑在无数人的血泪上。他们可以为了爱情付出一切,伤害一切,只为他们能够永远的相爱。面对爱情他们热血沸腾,完全没有顾及身边的人。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不会在一瞬间坍塌,任何改变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渐变。他们却给了世人当头一棒,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坦然的接受,他们的父母一定要忍受别人的白眼与讽刺,这样的事情必然会影响父母的声誉。作为知书达理,懂得人情世故的儿女,怎么能容忍父母的颜面遭受诋毁,他们的内心一定是万般矛盾的,但是爱情的火焰烧毁了一切其他的顾忌。
他们是自私的,只想到了自己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痛苦。毕竟每个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责任,亲人,家族。他们抛弃了所有一切,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他们又是勇敢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敢放下自己拥有的一切荣誉和地位。面对新的生活,未知的一切,没有人不畏惧,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走到最后,成为世人眼中的异类,受到世人的诟病。
这个社会对于女人的标准总是比男人严苛,陆小曼敢爱敢恨的性格造就了他前半生的辉煌,后半生的悲凉。留给后人的就是淫妇一类的恶名。
证婚人是梁启超。做徐志摩与陆小曼的证婚人,梁启超是十二分的不情愿,因为王庚也是他的门生,他当证婚人不就是对王庚的打击,对志摩的支持吗?他能做这不仁不义的事情?重要的是他一直反对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他对志摩的情感生活是有看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陆小曼有成见,他不喜欢这种只知吃喝玩乐又讲排场的名媛作风。他喜欢女孩子既朴实又有事业追求,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还要遵守社会礼法。他的女儿个个如此,她选择儿媳妇林徽因也是这样的标准。因此对志摩娶一个交际界的名媛做妻子,他持反对意见。更何况是夺人之妻,这人还不是别人,同样是他的弟子,对这件事他可以说厌恶之极,让他做证婚人,他怎能没有情绪?但他还是来了,一是因为胡适三番五次的请求,二也是对志摩这位弟子的呵护。可是他来了就不能当和事佬,他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起到先生教诲警醒弟子的作用,因此他说了下面这段绝无仅有的训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的,都是过来人,这全是由于用心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们不要再一次成为过来人,我作为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为先生的话,有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听到这里,徐志摩实在听不下去了,便走到梁启超面前低声说:请先生不要再讲下去,顾全一点弟子的面子吧。
感悟: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其实男人也怕娶错新娘,如果两个人不能达到情投意合,拥有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婚后的生活很难和谐、幸福。陆小曼和徐志摩不顾世人的反对走在一起,对他们的父母、亲戚是个伤害。
其中最受打击的是陆小曼的丈夫王庚,一个特别优秀有才华的男子。另一个是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面对配偶的背叛,他们的内心最为痛苦。我认为在痛苦中沉沦自己或者选择自杀那是下策,对对方最大的报复是让自己过得精彩。
人的生活既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如果生活在感性中就会失去沉稳,如果过于理性,生活就会缺少浪漫的情调。感性和理性就如同热水和冰水,我们需要调和适合生活的温度。
王赓有几位夫人,有几个小孩
王赓的夫人是陆小曼,在与陆小曼离婚以后王庚一直单身,因此王庚没有小孩。王赓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军校,在西点一贯成绩优异。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4名。王庚回国后曾任职于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王庚和陆小曼以及徐志摩在当年是热门新闻,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风度主动退出了纠纷,并一生独身。扩展资料:王庚非常爱小曼,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工作狂,起先执教于北大,很快又做了哈尔滨的员警厅长,整日埋头苦干,全然没有想到徐志摩此时正在竭尽所能勾引他老婆,陆小曼很快就做了愿者,两人情来意往愈演愈烈。风声终于传到王庚耳里,王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写了一封快信给陆小曼,声言:"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拦阻。"但是这也没有作用。坠入爱河的女人,九牛也难以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陆小曼打了三封电报到欧洲:"徐志摩,快回来,再不回来,我顶不住了。"徐志摩接到电报马上赶回北京,于是陆小曼又"活"起来了。他询问陆小曼,小曼开始死活不肯承认,直到有一天王庚掏出手枪,她才将事情从实招来。王庚并没有朝小曼开枪,反倒是自己心中被狠狠地剜了一刀。这时轮到诗人的朋友们为诗人担忧了,因为这时王庚已经做了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既然枪杆子里面能出政权,那么枪杆子要除掉个把诗人想必太简单了。然而,让人敬佩的事发生了,王庚并没有把刺刀或子弹送给徐志摩,而是在和小曼办完离婚手续后,当面送给了徐志摩一句让人心颤的话,他说:"我们大家是知识份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据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还发了一份请柬给王庚,王庚虽然没参加徐陆婚礼,但却准备了一份厚礼祝贺他们白头偕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赓
陆小曼前夫王庚最后结局?
王赓(1895-1942),字受庆,民国时期高级军官,中国陆军中将。
1895年5月15日于江苏无锡出生。本是官宦子弟,家道衰落后发奋求学,在北京安定中学和清华留美学堂受到早期中国教育,因学业成绩非常突出,且性格极具中国传统气质,以致被选中以全部公费派到美国进一步接受教育,19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他先在密歇根大学读了一年,二年级进入哥伦比亚,三、四年级进入普林斯顿,读历史和政治系,一九一五年以名列第十四位(共一百一十六名文科生)的优异成绩毕业。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同年他受到美国西点军校的约谈,到那裏接受美国陆军高等教育。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同学。
1918年6月,以第十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并供职于北洋陆军部。
1918年陆徵祥在巴黎和会期间,需要留洋的军事专家协助争取中国的权利,王庚便担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期间认识了在巴黎和会周边到处呼吁中国权益的梁启超,成为梁启超的学生。
1918年秋,任航空局委员。
1920年任陆军上校,同年与陆小曼结婚。
1923年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同年晋升陆军少将。
1924年底,任哈尔滨市警厅厅长。并先后担任先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敌前炮兵司令,铁甲车司令等等军职。
1925 年9月与陆小曼离婚,终生未再娶。
1931年宋子文当财政部长时,任"税警总团"第二任总团长,中将军衔。
1932年春"一二八"上海保卫战期间,误入日本人之手,竟酿出轩然大波,被诬为"间谍"。后释放,旋即被撤职。
1942年被任命为赴美军事代表团团员,4月,途经开罗时病逝。死时年仅47岁。王赓逝世后,被北非盟军以厚礼葬于开罗市郊英军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