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拜师学艺?
拜师说话示例如下:“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徒弟的我需要进步、更需要成长,我一定会虚心的向师傅学习,真诚的请教。师傅在酒店工作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工龄比我的年龄还要长,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有着精湛的业务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在师傅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借鉴学习的地方。勤学、勤问、勤看、勤听是我拜师学习的方法;诚心、精心、细心、耐心是我拜师学习的态度;成长、成熟、成才、成事是我拜师学习的目的,还望师傅不吝赐教。”拜师常见流程一、前期考察。两个人正式成为师徒关系之前,都会有一个彼此考察阶段。拜师的人,会经人介绍选择自己心仪的行业、师门及师父。收徒的人,一般会收不记名弟子,进行资质、能力和品格等考察。当收徒人和拜师人双方达成了共同意愿后,才会进入正式拜师的环节。二、收徒准备。收徒的人,在举行正式收徒仪式前,会通知本门派的全体人员及行业前辈等届时参加收徒拜师仪式。准备香案,张灯结彩,做好与收徒拜师相关的后勤保障等工作。三、拜师仪式。人员就位。师父在正堂居左落座,师母居右落座,行业前辈及同道在前面左边落座,同门前辈、同辈等右边落座,师兄弟在下首两旁分开站立。
拜师学艺的规矩讲究有哪些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门学问、一门技艺,自有它的特殊 文化 ,其文化的单一化与多元化,均源自于当地的人文风俗,风俗人情就是当地的民俗规矩。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拜师学艺的规矩。
拜师学艺的规矩
在古时学武艺练功夫,可不是一般的技能,那可是杀人的勾当。许多功夫高手身怀搏杀绝技,且能将武功的修炼隐于生活之中。他们视 武术 为生命,穷其一生之精力去探研武学之道的奥义。现代社会练武术讲究强身健体,尤其是体院、武校搞的比赛大都是以表演观赏为主要形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武术派系的传承中,演绎的竟然毫无文化踪迹可寻。
旧时的练武人多来自于民间,三教九流,各有其宗。有为复仇而练,有为谋生而练,铤而走险者亦有之。以“练为战”者多为走镖、护院、打手、教头、游侠、盗贼等等,各行当均有搏杀绝活,武林称这一群体为“尖挂子”,即有真打实干的功夫。武术的养生健身作用,源自于道家与武术、中医结合后的吐纳导引之术。追求天人合一,延年益寿。武术的观赏表演则源于武术与戏曲的融合,讲究腾空翻滚,惊险刺激等动作,以“练为看”为主。此等多是花拳秀腿功夫,中看不中用。于搏杀之术相差甚远,武林称此为“腥挂子”。无论是尖的还是腥的,武林界首讲传承,即师承何门何派,师承何人。因为各派有各派的不成文规矩,比如某一动作招式即是其拳派的招牌,通过一些动作语言即知来者身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故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
师承至为重要,因为练武功是肢体动作的智慧运动。只有通过模仿老师的形意,自己琢磨加之苦练,日久方能领悟拳架之本意。期间还要经老师拆招讲手,访友切磋学习。深研奇门、易经,有机缘者方能入得门径,渐悟大道。前些年一练形意的朋友随我学金刚八式时就曾感慨说,不要说偷学就是手把手教都很难模仿动作的左右式变化!(至于杨露禅在陈家沟偷拳之事,只是激励后人学拳的 励志 故事 罢了。)可见武术的博大精深远非 体操 技巧之类运动所能与之媲美。
拜师学艺,讲究递帖入门。帖中所写弟子生辰八字,入门时的良辰吉日,学武誓言,道德规范及传承谱系之类的文字。拜师入门的规矩多,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是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这里民风彪悍,武风甚盛,自古就有习武练兵的民风,几千年的尚武传承在这里一直延续着。现介绍汉高祖刘邦故乡沛县的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从这一侧面可了解汉文化的历史渊源。
弟子拜师时要邀请引荐师及地方武林同仁德高望重者到场祝贺,行话称“三门六正”以示鉴证。行礼前把祖师爷的画像置于中堂正位,设香炉、上高香请祖师爷显灵。由主持嘉宾宣讲,鸣炮拜师仪式正式开始。第一:由收徒师傅上香三炷,请祖师爷!行三揖三叩首大礼。第二:依顺序介绍到会武林嘉宾的名号。第三:请收徒师傅上坐,主持嘉宾介绍本拳派的历史传承渊源后,宣布弟子行拜师礼,三揖三叩首,弟子跪拜递帖与师傅,师傅接帖后,随赠弟子信物之类物品,以示师徒关系成立。如收弟子多者,可随年龄大小依次进行拜礼。第四:师傅携新入门弟子共拜祖师爷,行三揖三叩首大礼。如师爷在场者,师傅携弟子依次再行拜礼。第五:请师傅发言宣讲门规武德,激励弟子博学苦练,武德至上,弘扬武术精神之类的话语。嘉宾和好友常会表示祝贺而简表贺词或隋增弟子礼品。第六:请新弟子发言及展示武功技艺。最后由主持嘉宾宣读拜师仪式结束。传统的拜师仪式大致如此,各地在程式及形式上会有所不同。
经历了递帖拜师的仪式后,学武的本质意义就有了变化。传统上,师傅在收徒弟与教学生上会严格区别其关系。有些师傅学生不少,徒弟只有几位,他们认为正式收了徒弟,也需负责任教导徒弟在思想意识上、理论技术上及门派功夫的传承上起到作用。当然,也有师傅一年收一、二百徒弟,收徒未必都教。
其实学武术是跟自己上劲,太聪明了练不出来,有时侯就得傻练。“艺痴者技必精”,没有那份痴迷就换不来一身真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多东西是要靠自己领悟的,武学之道的精髓不是学来的是修来的。禅宗有言,“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拜师学艺的礼仪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 教育 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都堂拜师学艺的介绍
明朝,孟津县出了个姓陈的都堂,关于他居官拜师的 传说 ,流传至今。
陈都堂原名小黑,家住老城西北陈河村。他自幼丧父,依母打柴为生,很想读书。这一天,他在县城卖完柴往回走时,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扒着窗台往里张望。只见一位银须飘然的老先生正给十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孩讲书,听着听着入了迷。突然,从里面冲出几个富家子弟,把他团团围住,幸亏那位老先生赶来制止,他才得以脱身。
老先生把他带到屋里,他诉说了自己的家世及想读书的心愿。老先生很是感动,便收他作学生,不仅免了学费还资助笔墨纸砚,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陈栋才。陈栋才心疼他母亲有病,自己就在鸡叫时起床,亲自做些稀粥吃,怀里塞上两个中午吃的菜团,便匆匆赶到学堂读书。课余时间仍打柴卖柴。他非常敬重先生,常常抽空帮先生挑水、推磨,先生见他勤快好学,尽心尽意教他。
转眼四年过去,他母亲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只好回家侍奉左右。夜里,待母亲安歇之后,自己挑灯苦读。有了疑难问题,就找先生请教。又过了几年,恰逢大比之年,他背着干粮上京赶考了。不久,便传来消息:"孟津县的陈栋才考中头名状元啦!"接着又是一个消息:"状元爷被皇上封为都堂,即日就要归乡省亲"。
这下把县官忙坏了,一面下令全城百姓一律到大街迎接都堂大人,一面派人四处打听都堂的亲属。不久公差回话说,都堂的老母亲去年才病逝,现在家中无人,县官不由纳闷:这可"省"哪们子"亲"呀!
再说老先生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由暗自欢喜。可他转念一想:慢!万一他身居高位,忘了昔日,那岂不讨个没趣?待我试他一试!主意一定,便关上大门,装起病来。
不一会儿,两个公差骂骂咧咧地闯进来赶他到大街上迎都堂。他推说有病起不了床,两个公差正要发作,忽听门外一声喊:"都堂大人到--"
公差闻声跑了出去,老人不慌不忙地下了床。一手掂只袜子,一手拄根拐棍。刚一出门,只见陈栋才身着官服,头戴乌纱,被一群人簇拥着,好不威风!老人探身说道:"不知大人光临,有失远迎,望大人恕罪……"
"恩师,快别这样说了!"陈都堂打断老人的话,迎上前去,"扑通"一声跪在地下。县官及周围的人一看势头不对,也都扑扑腾腾跪了一地。
老人急忙拉住说道:"都堂请起!都堂请起!"陈都堂则说:"恩师不唤学生名字,学生实不敢起。"
老人呵呵一笑说:"好啦!栋才请起,各位都起来吧。栋才,看来你还没忘记昔日,这就对了!这样才能身居高官,时时体恤黎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