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个什么样的人?
康有为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坚持的主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在学术上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从来不肯为了做事而让自己的主义有所迁就,但却每每曲解事实来迁就他的主义,所以批评先生的人,总是说他武断、执拗、专制。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扩展资料:政治举措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于同年十一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四月初,康有为约同十八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虽然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
请问,康有为在历史上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他的生平是怎样的?
1913年12月,康有为正式结束了流亡海外16年的生活,回到国内。此时的康有为意气风发,他还请好友吴昌硕给他篆刻一枚印章,上书: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短短27个字生动概括了康有为流亡海外的生涯。然而,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是一段颇有争议的事件,尤其他追求奢华生活,受到无数指责。滞留海外期间,康有为的足迹遍布全球,天天美味佳肴,住豪华酒店,生活无比滋润,甚至在瑞典买了一座小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康有为是逃出中国的,按理应该“九死一生”,应该躲在一个地方,可他在海外活得很潇洒,钱从哪里来呢?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康有为是一位演讲家,而且是最高水平的那种。
1899年4月,康有为携弟子一行如丧家之犬一样来到加拿大维多利亚。来加拿大之前,康有为在日本躲藏了半年,加拿大之行是康有为海外逃亡生涯彻底发生改变的地方。让康有为万万没想到的是,加拿大华侨给予他空前的欢迎。
在异国打拼的华侨们,因祖国衰弱受尽了洋人歧视,他们迫切祖国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康有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四处登台演讲,“三十年来之积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
很快,康有为认为建立一个华侨组织时机成熟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应运而生。“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即“保皇会”,这个名字非常滑稽,它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混合体,入会者需要缴纳会费2元。
文这个姓氏
姓氏起源 西伯追谥周文王,庶孙以号文氏昌。关于文姓来源有五: 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 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是为陕西文氏。 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又迁都于楚丘,后又迁都帝丘,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是为河南文氏。 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根据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出自(女为)姓,为(女为)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 家乘谱牒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聚集地(迁徙分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氏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对当地文化发展有贡献,其后代有一支在四川发展繁衍。西汉至三国时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固始县东南有文古城遗址,出土有汉代文物,传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后,文氏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 据考证,文姓在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国有文姓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