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内涵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内涵如下:1、友好交往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的二百多年中,蕃使至唐125次,唐使入蕃66次,平均一年半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每次派遣使臣的人数,多则数十人到上百人,最多时甚至达千余人,少则数人,如此频繁的交往,可见唐蕃关系之密切。2、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公主入藏除带来许多谷物种子,工匠技艺外,赞普们还请唐朝送去“谷种、洒人与碾岂诸工匠”,同时,入藏的汉族工匠带去了冶金,农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藏民在汉人帮助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市集上出现了更多的商品,促进了吐蕃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文成公主被传颂为民族情谊的象征,被称作“阿姐甲莎”。3、生活习俗的改变随着两地联系的加强,唐与蕃的社会习俗也相互影响与习染,陈陶《陇西行》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见唐蕃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相互交融。吐蕃人原“以毡帐而居”,在汉文明影响下,不少人开始“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②]了,有了碾岂,谷物加工进步了,有了农业工具技术,粮食产量提高了,有了纺织技术,工具、衣料品种丰富了。4、物资交流加强吐蕃得汉地器物的途径除上述赐与外,使臣往来多伴随商队,藏族商队经常往来于西陲与内地之间,促进双方之间的物资交流,而茶与马互市就是其中的典型,当时藏民所需的茶叶由内地汉人提供,而内地因农耕运输,十分需要蕃人的马匹。5、文化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发展吐蕃“遣酋豪子弟讲入(长安)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书疏”。不少吐蕃人精通汉族诗文,而一种可以提高骑兵部队作战能力,带有军事性质的运动——马球也传入同地,首先在宫廷推广开来,此外,佛教也开始传入西藏,西藏第一所佛教寺院拉萨大昭寺是在文成公主关怀下修建起来,以后吐蕃曾多次请求唐朝派僧人前去宏法。6、文字和历法的进步吐蕃原无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后,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创造了文字,吐蕃历法以麦熟的三岁为岁首,比较落后,联姻后,藏历也采用汉族农历以干支相配的记时法。便利了历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而文字又为吐蕃的文化交流、教育事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7、青藏高原之路的拓展唐朝以今拉萨为中心形成了吐蕃“和亲国”,自长安到吐谷浑的道路进一步向西南铺设,使得受赐于唐朝的绢帛茶叶,留一小部分留作自己用,其余则利用交通之便转运到西域,中亚以至欧洲出售,活跃了丝绸之路,畅通了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背景:松赞干布(弃宗弄赞)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西藏,成为赞普,建立了吐蕃王朝。文成公主,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为宗女,不是皇帝的女儿。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去吐蕃。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奉表求婚,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没有同意。吐蕃特使返回吐蕃后,告诉松赞干布,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唐朝没有允许嫁公主。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嫁公主,便率兵入侵唐朝。唐太宗派侯君集为主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为辅佐,率唐军迎击吐蕃军。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还未出手,牛进达已经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大量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允许下嫁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如下: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农技人员,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这项技术是跨时代的创举。“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一直备受争议,认为是男人打不过了,便叫女人出马;从秦汉开始,“和亲政策”贯穿中国历史,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始终在较量,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和亲就边县出一种卓越的政治智慧。打唐朝的“和亲政策”,远非西汉初年对匈奴那样卑躬屈膝。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文成公主,这位皇室之女原名李雁儿,生活在公元625-680年之间,恰巧是初唐转为盛唐的历史时期。文成公主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知书达礼,笃信佛教,她敢于遵照唐太宗的旨意,远嫁吐蕃,便显露出她大义凛然、“巾帼豪杰”的本性。要知道吐蕃不是江南,在那种天高地远的地方生活,无异于洗心革面、重新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