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停顿在哪些地方?
邹忌讽齐王纳谏停顿如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整体赏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1 甲文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世南(虞世南)赓(gēng,连续)和(he,照别人诗词格律或内容写作诗词)。世南曰:圣作诚工(精巧),然体非雅正。上(皇上)之所好(hao),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tian打猎)猎,世南以为言(对此提出批评),皆蒙嘉(赞美)纳(采纳)。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臣之妻私臣 ( ) ②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 ③能谤讥于市朝( ) ④上(皇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由此观之 皆以美于徐公、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乃下令:群臣吏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为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①偏爱,②指责,③讽刺,④爱好、喜好(计4分,每小题1分)。 12.C(2分) 13.①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②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就能战胜别的国家的事情。)(计4分,每题2分)。 14.第一问,邹忌是设喻(委婉)进谏,虞世南是直言进谏。(2分,每点1分。) 第二问,关键是考虑提意见的效果,围绕这个中心选择恰当的方式;选择时应该考虑到对象的性格、提意见的场合等相关因素。(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2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赵简子出畋①,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晋文公伐③卫,不戮④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⑤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⑥愈高者愈惧,人爵⑦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选自《金楼子·郑龙谏勿伤百姓》) 【注】①畋(tián):打猎。②野人:农夫。③伐:攻打。④戮:杀戮。⑤是:这是。⑥缘木:爬树。⑦爵:爵位。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今齐地方千里 (3)王之蔽甚矣 (4)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16.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7.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2分) 18.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2分)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9~20题。(4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诗歌所描写的泰山之美,是自然造就还是人为美化的?你从哪句看出的? (2分) 20.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2分) 15.(4分)(1)偏爱 (2)土地方圆 (3)受蒙蔽(4)因此,所以 16.(2分)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17.(2分)有邹忌这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臣民(1分);有齐威王这样知错就改、善于纳谏的国君(1分)。 18.(2分)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意思对即可) 19.(2分)自然造就 (1分),从“造化钟神秀”可以看出(1分)。 20.(2分)山上云雾缭绕,飘渺有若仙境,心胸为之荡漾,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注视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意思对即可)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翻译是什么?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翻译:邹忌第二天早上穿好衣服裤子,然后在朝堂上跟齐王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先秦文言文名句举例: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论语子罕篇》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一《中庸第二十章》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老子道经第八章》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礼记大学之道》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荀子 《劝学》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一《孟子》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孟子》8.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沃下可运之掌上。一《孟子》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