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被之僮僮

诗经|国风·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fán)?于沼于沚(zhǐ)。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于以:往哪儿。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沼:沼泽。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事:此指祭祀。

之前周南里有一篇的肃(suō)肃兔罝(jū),是写给公侯家做侍卫,这一篇采蘩同样是为公侯家准备祭祀、做事的诗。毛诗选认为是写公侯夫人称职准备祭祀的赞歌。我却一点也看不出是女主人的视角。这明显是为公侯家族服务的女宫人视角。

第一段,公侯家要祭祀,女宫人漫山遍野去湖泊边,小洲上去采白蒿。

于以采蘩?于涧(jiàn)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那时候的宫还不是宫殿但是已经具有宫殿的特殊指向,公侯住的大房子。

突然想到,白蒿的味道有驱蚊的效果,在这儿放在公侯的大房子里是不是也有这用处?还是纯粹祭祀后用?

如果是公侯夫人怎么可能亲自跑出去摘,亲自洗呢。



被(bì)之僮(tóng)僮,夙(sù)夜在公。被之祁(qí)祁,薄言还归。

戴上的发饰黑亮繁茂,没日没夜等候公侯差遣。发饰松松垮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去。

被: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僮僮:首饰盛貌。

祁祁:形容发饰舒迟貌。归:归寝。

女宫人祭祀的时候不但要辛苦准备,还要打扮的美美的,头上要戴假发。最后一段其实是说自己日日夜夜为公侯家做事,从整洁的发饰做工做到头发都要散掉了,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睡觉。


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召南·采蘩》   先秦:佚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译文】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注释】   ⑴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⑵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⑶事:此指祭祀。   ⑷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⑸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⑹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⑺夙:早。公:公庙。   ⑻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⑼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赏析】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骚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封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   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扩展阅读:国风分布地区   《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13国风,“邶”、“鄘”、“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   可以看出,《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而多集中于河南,各地的风俗习尚,在诗里多有反映。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多桑间濮上之音,投桃报李之作。郑诗共21篇,情歌就占了大半。卫诗10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   又如秦国地接戎狄,常相争斗,《驷□》、《小戎》等篇描述车马田狩之盛,《无衣》叙写战士的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的尚武之风。又如陈国巫风盛行,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丘》、《东门之□》等篇里有生动的描绘。所以《汉书·地理志》也多引《诗经》以说明各地的风尚。

《诗经》里的采诗说指的是什么?

“采诗”指的是周朝的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是文化制度。采诗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对当时朝政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时代变迁,这一行为的文化意味越来越重,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采诗即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周代采诗,是先秦时代西周王朝的一种重要制度。周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民情,认为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能起到“上刺政治”的目的。扩展资料根据《诗经》的内容,能看出其中一部分是周代保管乐zhi章的太师,他所保存的贵族的燕飨和祭祀的乐歌;一部分是到民间去采集来的口头诗歌。又据《国语》、《礼记》、《汉书》、何休《公羊注》等书,说周代设有菜市场的专官,官名叫做“行人”或“遒人”,到民间去采诗,采到以后,把诗交给太师,太师把诗歌和调子弹唱配合一下,就上报给天子。”

采采芣苢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

这是《诗经》中反映欢快劳动的少数歌谣之一。它用赋的体式,再现了古代妇女于夏日原野群集采摘车前草的劳动场景。原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出处:《诗经》文本解读此诗的动人魅力,正是由它那典型的民歌重章复沓的单纯韵律所生发。全诗共三章十二句,除描叙采集动作进程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手持衣角兜着)、襭(衣襟掖于腰带间兜着)”的变换外,其余文字完全相同。歌辞的反复和层递,使整首诗歌形成了一种十分简单明快的节奏,它与妇女们采摘芣苢的重复、规则的动作天然协调,从而构造了一个回荡着劳动旋律的优美的意境。抑扬起伏的歌声,不仅使劳动者忘却疲惫、沉浸在收获的欢乐之中,也使吟诵者受到感染而陶醉于清新质朴的诗境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