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青春期是一生中确定“我们是怎样的人”的最关键时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按照人这一生在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即在婴儿期(0-1.5岁)面对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幼儿期(1.5-3岁)面对自主与害羞的冲突;学前期(3-6岁)面对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面对勤奋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面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面对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面对繁殖感与停滞感的冲突;老年期65岁以后面对自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他把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冲突称为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成果,所谓自我同一性主要包括明确你是谁?你的价值观、自我信念、性格和你选择的未来生活方向等问题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确立意味着青少年对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做出了明确选择,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知道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需要青少年仔细思考他所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全部知识经验,最后形成一种整合的自我概念,并致力于某一方向努力。如果青少年在整个阶段确立了同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根据理论中对同一性的探索和诉诸行动两个指标,他把同一性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同一性成熟,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成熟是指经过探索性的选择后,获得同一性的人,即已经明确形成价值观,拥有目标付诸行动。同一性延缓是指迟缓或原地踏步,这一阶段的人仍在进行自我探索。同一性早闭,没有经过自我探索,他们的同一性对象不是自己而是权威人物帮助选择的,例如父母。同一性扩散,没有明确行动,没有进行过自我探索。
四种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化,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人生中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如恋爱、结婚、生孩子、亲人死亡等,同一性冲突就又会有所波动。分析同一性的角度有很多,例如职业,亲密关系,宗教政治信仰等。想一想你的各个方面是走上了同一性探索之路还是已经早闭了或者扩散了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家庭而言这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后的教育”,后面更多的是孩子的自我教育。
家庭以及与父母亲密情感的联结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和主要支撑。就指导青少年同一性而言,无疑具有健康、积极人格特质或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具有优势。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顺畅的亲子沟通、亲密温暖的家庭关系会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良好而稳固的家庭成员的情感基础会让青少年更容易认同自己的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来自父母的指导信息。
父母还应注意到现代社会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孩子们的影响,可取的做法不是将他们封闭起来,而是合适的将不同价值观呈现、分析、对比、判断、引导。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常对各种问题、媒体报道的想法与看法是可以选择的有效途径。
另外青少年在自我探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乃至失误和错误,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以及拖延,做父母的采取宽容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这被称为“合法延缓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一个时期,以便于青少年对各种同一性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探索。这就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空档期,这种空档期一般延续到求学阶段,直至走出校门。所以父母用宽容、等待的心态,陪伴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是送给结束青春期迈向成人阶段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自我同一性”——解码青春期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也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青春期、了解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们在青春期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可以给正在为“家有青春儿”抓狂的家长朋友们找到一些答案,打开一些新的视角。
有一位正处青春期的来访,曾经在咨询室里和我描述,她不知道怎么去画自己的自画像,对于自己的自画像画面很模糊。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丑,展现给别人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别人评价自己开朗活泼和别人的关系也处理的不错,可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安静、喜欢独处。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女巫的浓汤”,每个人物的角色都会融化在这锅汤里,分不清是别人还是自己。
角色混乱是青春期特别典型的现象。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人感”,带来自我意识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他们构建“自我理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建立自我同一性。
加拿大心理学家玛西亚根据青少年自我探索及同一性获得的不同状态,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种状态类型。不同的同一性发展状态,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同一性扩散:未进行自我探索,未获得同一性 (“我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青少年面对着多种选择,但并没有选择一种并进入深度的探索,对“我是谁”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看似“无忧无虑”,但其实是用逃避和冷漠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青少年,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包括人和环境,出现严重的适应问题,表现出焦虑、抑郁、神经质等不良反应。他们通常自尊较低,对自己的兴趣认识浅显,在性格上更加自私并追求享乐。
同一性延缓:正在进行自我探索,未获得同一性 (“我想要成为教师、医生或律师,但我还没想好选择哪个”)
青少年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选择,却仍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叛逆是该阶段的典型标志,他们会对父母的话表现反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争论不已。他们开始穿奇装异服、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喜欢一些他们认为有个性的明星偶像。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必经过程,出现叛逆是好的开始。孩子只有经历了自我怀疑、混乱、冲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前期孩子表现的叛逆越多,就越容易在青春后期建立同一性。
同一性早闭:未通过自我探索,获得同一性 (“我要当老师,因为我妈妈觉得我适合当老师”)
青少年没有通过探索各种选择来做出结果,而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或选择现成的结果。这种孩子会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样子,往往就是人们认为的“好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中的一种。他们非常听家长的话,不叛逆,也不跟家长起冲突。有研究发现,这类青少年与家庭的情感联结更为紧密,依赖程度、分离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主见、容易盲从、服从权威,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挑战能力相对较差。所以说,青春期孩子太听话不是一件好事。
同一性达成:通过自我探索,获得同一性 (“我喜欢唱歌,我想要当歌唱家”)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指青少年仔细评价了各种选择后,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形成自我认同的标准。他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因此会表现得更成熟,心理也最为健康。但很多孩子尚不能在青春期做到这一点,有的要到大学阶段,有的可能会更晚。
对照自己的成长,可以清楚地理解同一性发展的过程。13岁那年正处于青春期早期的我,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回到故乡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时我又窃喜又迷茫,窃喜的是离开父母获得了“自由身”,迷茫的是对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需要独自去面对,但又不知如何去应对,身边又缺少父母或其他成长人的引导和共情,情绪卡在害怕和羞耻感里,进入到同一性扩散和延缓状态,这一时期伴随我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成年都还在。我记得那时特别羡慕老师,因为大人们都觉得当老师不错,可以把户口迁出农村,变成城市户口,老师的角色似乎应该是我目标。一直到成家立业后,才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原来不是想做老师而是想做自己,想要自主权,想要“我”说了算。于是,开始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做了一个决定“下海创业”。创业期间的学习和经历,才进入了自我同一性达成的状态。
在青春期阶段,四种同一性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在不同的同一性状态之间转化。有些人到了成年后才完成,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完成同一性的形成。有些人卡在童年期,有些人却卡在青春期,也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错过了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弥补。有人说:欠下的总是要还的。
有家长会问,最后一种是理想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那是什么导致孩子前三种同一性状态?
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于早年的成长环境及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度替代、包办、宠溺,及情感的忽视,在孩子的信念价值观系统,形成的是“我不能、我不行,我不够好”的病毒性信念,不敢或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发展出自主性,自己的人生是由被人来决定的。
刚开始,孩子们也挣扎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出门后,和父母争辩、不再听从父母的安排,甚至有些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抑郁、自伤、自残等症状)在呼喊,“我已经长大,你需要调整一下教育模式了”。很多父母视若无睹,一意孤行,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到了青春期,出现强烈的独立感和成人感后,内心会想要很多自由,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还是按照童年期的方式教育孩子,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自我同一性发展停滞不前。
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控制会导致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早闭。父母将自身的标准或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忽视自身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而逃避或推迟对自我的探索,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当孩子受到父母“爱的胁迫”时,不敢再进行让父母看来有些“出格”和“不正常”的自我尝试和探索,他们会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确定为自我的选择,导致同一性早闭。
父母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拿掉“为孩子好”的借口,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或者协助孩子找到能帮助ta自我探索的同伴、老师、咨询师等合适成年人),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更是以教练的角色来对待青春期的子女,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自我探索,最终实现自我同一性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