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何yangyang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下面是我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观沧海(东临碣石)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全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观沧海(东临碣石)对照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


“谁与操钥发其藏”改诗句的意思

厦门大学校歌
作词:郑贞文 作曲:赵元任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必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编辑本段]校歌历史
20世纪初叶,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我国开始兴起“学堂乐歌”,即新型学校学生们所唱的校歌。厦门大学创办伊始,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事先计划创作校歌,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在举行建校仪式当天,陈嘉庚先生公布了本校歌。自此,厦门大学校歌就以其独特的个性,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自强不息。
[编辑本段]歌词释义
自强[1]!自强!学海何洋洋[2]!谁欤操钥(3)必其藏[4]?
鹭江[5]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6]。
吁嗟乎[7]!南方之强[8]!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9]驾慈航[10]?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注释】
[1] 自强,根据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阐发,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洋洋,海面宽广无际。这里喻指学问浩如烟海。
[3] 操钥,拿着钥匙。这里喻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必其藏,即发其藏。打开学问之府。
[5] 鹭江,即厦鼓海峡。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的海峡。
[6] 无央,无穷尽,不停止。
[7] 吁嗟乎,感叹词。
[8] 南方之强,出自《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后人称厦门大学为“南方之强”。
[9] 普渡,佛教用语,指广施法力,超度众生。
[10] 慈航,佛教用语,指以慈悲之心引渡众人。
【解析】
歌词第一段,将学习比喻为开发宝藏。学海洋洋,有谁能用钥匙打开藏宝之门?
其意一在鼓励学生勤奋自强,依教师的指导,靠自己的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发掘知识的宝藏,只有这样,才能“致知于无央”,永不停止学习;
其意二在阐明大学教育不应照本宣科,而应授予学生“钥匙”,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歌词第二段,宣扬积极处事,播洒大爱。人生茫茫,谁能用慈悲之心指引人们不断前进?
其意一在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苍茫人生,做人应如大海扬帆,树立方向,自信自强,成为社会人材、国家栋梁,用大爱引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其意二在告知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去关怀、指引学生,师生共同努力,弘扬“南方之强”的精神。
[编辑本段]作词谱曲
作词:郑贞文(1890—1969),福州人,著名学者、著作家。16岁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获得理学士学位。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以后,应陈嘉庚先生之聘,任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后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解放后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谱曲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早年留学美国,游学法国、德国、英国,192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38年后定居于美国,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教授。当时,任厦门大学外文教授的周辨明及其妹妹、著名音乐家周淑安,均留学过美国哈佛大学,与赵元任过从甚密。
[编辑本段]“南方之强”词语释疑
歌词中的“南方之强”一词,常被人们误认为仅仅意指厦门大学是中国南方实力强大的高等学府。
的确,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厦大之时,于1920年11月发表了“筹办厦门大学演词”,就强调要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但是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被广泛了解,是在抗战时内迁长汀办学时期。1940年8月至1941年,过敏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广泛称誉为“南方之强”。
然而,“南方之强”也并非仅指厦大的实力。
“南方之强”一词出自《中庸》。原文为:“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由此可见,校歌中的南方之强,意指一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的精神。意即用宽容大度来教育、对待他人,即使别人蛮横无理也不要报复;平和而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有所偏倚;国家国家和平安定时不改变志向,国家黑暗动荡时也能够坚持理想和操守,至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种“南方之强”也就是厦门大学自建校起就确立的精神,一种独立自由,宽容公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中庸之道。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1   观沧海全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全文翻译(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字词句解释(意思):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3   原文: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