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 #二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分发每小组一袋,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糖果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生1有些小组分得一样多。   生2有些小组一人分得一个。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师(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提问: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巩固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   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你的好朋友9、期末复习。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7、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8、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9、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0、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二年级# 导语】研究证明,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起步时期,这时候会更容易接受信息输入,所以,英语语言学习在这一阶段是很好的发展时期,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学不进去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妨从下面 无 为您准备的资料里面去寻找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一)、   图形与变化、   表内除(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平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四、教学用具: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nb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篇二】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师: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齐读。   师: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生:1分米=10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师: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生1: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师: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师: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生: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3分钟)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师: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谁来猜测一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师:怎么会这样?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生:两个都不准确。   师: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师: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师: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2分钟)   师: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生: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小结: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师: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生: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师: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生: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师: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