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甜甜的泥土》读后感悟
在一个下午,一个疯疯颠颠的女人来到了学校传达室的门口,请求看门的老头给二年级2班的王小亮送去一包糖。
第二天,王小亮收到了这令他梦寐以求的礼物,兴奋极了。他给伙伴和老师们发着甜丝丝的糖,伙伴们与他享受着快乐,只有老师悄悄地背过身,因为他知道,小亮的父母离异,后母常常虐-待他。
回家的时候,王小亮偷偷地把糖埋在雪堆里,不让后母有借口打他。第二天,他去找糖,可糖却随着雪流进泥土。他伸出冰僵的手指沾一下泥土,伸在嘴里,感觉到那泥土甜丝丝的。
泥土为什么会甜呢?我想那不仅仅是因为糖甜,更因为那被糖水浸润的泥土里有着生母对他深深的爱,使他觉得连泥土都甜起来。
这篇文章的用词十分奇特,但却“一针见血”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文中写到了他“笑咪咪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一颗,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五颗”可见文中的他见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奶糖,没有独自享受,而是把它们分给了别人,是多么大方的孩子。目前,很少孩子这样做了。比如说我弟弟吧,他想方设法地把我心爱的物品归为已有(其实我还是给了他许多心爱物品),却不给我哪怕一丝一毫的东西。
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错误“一群孩子走出校门,没有她的孩子。又一群孩子走出校门,也没有她的孩子。人群没有了。”这儿犯了个明显的错误:她的孩子不可能不回家,曹文轩真粗心!不过,就是这个错误引出后面这篇文章,否则这篇文章就平淡无味。
浓于水。慈爱、思爱、关爱、孝悌、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
她,一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不舍得吃、穿的钱为儿子买了一包奶糖。我虽然没有吃,但是我在读的时候感觉比吃了糖的人还要感动,还要甜蜜。
故事的内容是一位被丈夫抛弃的母亲,她唯一留恋的是她那八岁的儿子---王小亮。她用自己挣来的钱为她的儿子买了一包糖。好的儿子看到这包糖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他亲生母亲送给他的,并且他也很久没有吃糖了。但是他怕被“现在的妈妈”和爸爸看见,于是将糖埋在雪里。但是夜里气温回升,糖和雪都化了渗入大地,小亮伤心极了,一会儿,他又笑了。因为那泥土浸润着融化的糖浆、浸润着深深的母爱,寄托着“亲生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抚慰着小亮伤痛的心还包含着传达室老头、学校老师等人结小亮的关爱。
这就是血浓于水,至亲至爱的亲情。
《甜甜的泥土》中四个“没有”使其有什么表达效果?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润城中学张晋芝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甜甜的泥土》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小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深爱,文笔细腻,文字优美,特别是结尾新奇,意蕴丰富,值得玩味。
【设计理念】
从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体会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说话是重点,探究结尾新奇是难点。三大板块层层推进。
课堂教学设计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主动、自由的说话,积极讨论,体会情感。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2.妙用对比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句,赏析语言,感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爱无处不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感受家的温馨。
2.师讲述唐山大地震中有关母爱的故事,生谈感受。
师:是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认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厚德载物,地生万物。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就是那么的唾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体会那离异母亲对儿子牵扯不断的爱。
二、课文导读
1.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本文以()为线索展开情节,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去()为()送()的故事,表达了()。
2.学习课文,必须把自己融入其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真正挖掘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内涵,你现在是谁呢?现在请自述自己,让别人了解你!
三、感知母爱
(一)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我体会到。”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母亲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交流读后体会。
(二)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过渡:让我们的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离开妈妈的小亮像根“草”的生活。
离异的妈妈是爱小亮的,可她却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
(三)妙用对比手法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能找出来吗?
四、品百味人生
过渡: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小亮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品味多味的人生。
关键词:“小亮”“妈妈”“传达室老头”“老师”“泥土”“奶糖”“天气”
示例:小亮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关心他,可她毕竟不在小亮的身边。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品味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
五、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
过渡:同学们品出了多味的人生,既然人生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有,但作者在题目和结尾处为何只偏偏突出了“甜”这一种味道?刚才我们在品味人生中品出奶糖也是甜的,可最后一段说:“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六、深情诵读沐浴母爱
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再一次感受母爱,沐浴母爱。请聆听我们的同龄人对父母的深深忏悔。
听了这篇文章,你有话要对父母说吗?
七、教师寄语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给母亲以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八、倾听歌曲,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甜甜的泥土》教学反思
润城中学张晋芝
我所教学的《甜甜的泥土》一文,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离异母亲为孩子送奶糖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亲情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思是比较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①初读课文,找出线索。②再读课文,感知母爱。③三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在不同层次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这篇小说虽构思新颖,情节汲引人,看起来很浅显,结尾部分却很有深意,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是无法品尝出蕴涵在泥土中的“甜”味以及令人辛酸的母爱的。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环节:①经历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获得感性的认识。②体验一种滋味。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出小亮有母亲关爱的幸福和失去母亲的不幸,体验生活的滋味,从而让学生倍加珍惜所拥有的家庭生活。③感受一片温情。文中的其他人物给予了小亮阳光雨露般的温暖,让他感受到人间爱无处不在,从而将主题由母爱升华到人间爱。④收获一点启示。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珍惜所拥有的爱。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跳出课文读课文,用自己母亲的事例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真情故事,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我认为这是自己从教以来,设计较为精彩,课堂效果也较为成功的一课。但在执教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比如,课堂容量过大,出现超时现象;教师对学生学情掌握不到位,导致问题设计难易程度不当,课堂出现冷场……以上诸多问题都需我这位年轻教师引起足够重视,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甜甜的泥土》阅读答案
1送糖——尝糖——埋糖——挖糖、融糖
2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
3(1)因为他怕后妈要把他的糖扔掉。(2)惊喜,表现了小亮妈妈知道小亮的生日并且给他糖吃让小亮惊喜,到小亮害怕后妈会把他的糖给扔掉的恐惧。
4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5他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