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司马懿讨曹爽

曹爽为何会大意的让司马懿有时机发动高平陵之变?

曹爽之所以大意的让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是因为司马懿隐藏的太好了,他早早地交出了军权,就连皇帝都对他极为放心,再加上司马懿年事已高,还表现出了老年痴呆的症状,曹爽也不认为他还有雄心壮志。第一,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当年曹真和司马懿共事的时候,对司马懿的了解非常深,所以曹爽也对司马懿非常记得,但司马懿早在曹叡时期,就已经交出了军权,当时诸葛亮死后,曹叡以为天下大局已定,自此可以高枕无忧就贪图享乐起来,他又当了5年太平皇帝才去世,也即是说在这期间司马懿表现的本本分分,就连曹叡临死的时候都把司马懿奉为自己的顾命大臣,虽然他失去了军权,但威望还在,所以曹爽也不能轻易的动他,只能处处提防并暗中寻找司马懿谋反的证据。第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已经年过七旬,在这期间曹爽曾屡次派人过来试探司马懿流露出自己命不久矣的样子,甚至还说起了软话,希望曹爽善待自己的两个儿子,再加上司马懿吃饭的时候,表现出非常狼狈的样子,这才让曹爽彻底放心,最终带着皇帝一起去外面郊游,给了司马懿制胜的机会。第三,其实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打的也是清君侧的名义,但当时曹爽依然有机会和司马懿掰手腕,他只需要振臂一呼,全国各地的支持者就会想要和他联合起来对抗司马懿,但曹爽念念不忘家中的娇妻美妾,再加上司马懿向他保证只要投降就让他安享晚年,曹爽这才中了司马懿之计,被他兵不血刃的夺了兵权。可以说曹爽麻痹大意在先贪图享乐在后,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放手一搏,能否击败司马懿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时,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遗命让曹真之子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然而曹爽后来却在心腹的撺掇下,先是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夺取了他的实权,又以自己的弟弟曹羲和曹训分别出任中领军、武卫将军,掌握了宫中的禁军,命亲信丁谧等人入尚书台,将司马懿完全架空,自己独揽曹魏军政大权。司马懿见曹爽大权在握,于是称病在家休养,等待时机进行反击,而这个机会很快就让他等到了。

曹爽掌控曹魏朝政期间为了提升自己声望,于是出兵伐蜀,希望以战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可是此战却以魏军大败而告终,征发的牛马骡驴也多半折损,民间怨声载道。而且曹爽重用自己的亲信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这些人华而不实,能力有限,朝堂上下和士族对此大多极为不满。后来曹爽又逼着郭太后移宫,限制她和曹芳见面,这么一来就把郭太后也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于是司马懿秘密联络郭太后和太尉蒋济等朝中重臣,在正始十年趁曹爽带着党羽陪曹芳去平陵扫墓的机会,联手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随即司马懿又派使者告诉曹爽,只要交出手中权力,那么就可以保留他的爵位,安享余生。

曹爽是个纨绔子弟,面对如此局面根本就束手无策。虽然大司农桓范力劝他挟持皇帝去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和手中的兵权调动大军勤王。可是曹爽经过一夜思考,最终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不想司马懿最后却食言而肥,将曹爽杀死,连三族都没放过,都被尽数诛杀。

从曹爽的结果来看,他当然应该采纳桓范的建议,拼死一搏。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他这么做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曹爽独揽大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两个弟弟曹羲、曹训掌管禁军,将洛阳城内最主要的武装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三兄弟都一起出城,不在军中。而蒋济曾经担任中护军、护军将军多年,在禁军中有不少旧部,此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是中护军,同样在禁军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很快接管了洛阳城内各部军马。

曹爽毕竟只是陪着曹芳去祭扫高平陵而已,没想到会有人发动政变,所带军马不多。因此事发以后,只能仓促征发高平陵附近的屯田军士数千人,发给他们武器以自卫,可是靠这么点人马显然根本无法和进军抗衡。

司马懿不急着以武力解决曹爽,只是因为了解曹爽的性格,知道可以劝服他投降,不愿意以武力相比,落下惊扰圣驾的骂名。可是如果曹爽要是真的敢负隅顽抗,或者逃到许昌去的话,司马懿这种人可不会再有什么顾忌,必定会全力发起猛攻。曹爽兵力不足,战斗力又差,自己也没什么临战经验,毫无胜算。

而且虽然司马懿和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期间,曹魏多次发生反对司马家的叛乱。不过这主要是那些还忠于曹魏的大臣不满司马一家专权而已,并非这些人和司马懿他们有什么个人恩怨。

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魏上下大多不满曹爽独断专行,所以司马懿才会得到朝中诸多大臣的支持。甚至就是曹爽身边的人,大多也不愿意表态对他表示支持。这种情况下,即使曹爽侥幸带着曹芳逃到洛阳,在郭太后和朝中多数大臣都已经公开站在司马懿一边以后,那些忠于曹魏的地方官员也不会轻易服从他的命令。曹爽真正能调动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还是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所以曹爽即使放手一搏,也没法击败司马懿。当然,不管怎么说,也要比 历史 上白白送死要好一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