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帝文

文帝与"武帝"的区别?

没有区别。“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只是称谓不同,没有区别。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本来是有褒善贬恶的意思,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除此之外,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而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扩展资料:谥号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去世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平生的事迹行为和道德品质,追加他们含有总结评价性的称号,这个称号就叫“谥”或“谥号”。可以这样说,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整体表现的综合评定。1、历史沿革谥号始于周初,秦朝曾一度弃置不用,汉初又得以恢复。当时有专门用来评定谥号的法令,史称谥法。谥法是专门用于对死者生前行为、品德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法令,是维系封建礼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古人曾如此高度评价谥法在劝诫臣民中的巨大作用:“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冕之赐;片言之凌辱,过市朝之刑。”2、分类(1)官谥、私谥官谥是礼官给皇帝议上,由皇帝朝廷授予。私谥则是由死者的亲友、门生、故吏所加予的谥号。私谥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宋代,有私谥的人,一般都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2)美谥、平谥和恶谥文、武、仁、昭等就属于美谥。譬如汉文帝的“文”,就代表着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勤学好问、修德来远、坚强不暴、德洽四国、化成天下。怀、灵等就属于平谥。而厉、荡等则属于恶谥。但不管美谥还是恶谥都是在谥号的主人死后的追认,因此,任何人生前都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谥号。参考资料:光明网:生前无人有谥号

中国历史上的文皇帝都有谁?

在中国历史上,新皇帝继位后,会给故去的老皇帝加个谥号,彰显其生前的文治武功。有的皇帝开疆拓土,武功赫赫,被谥号武皇帝。有的皇帝以文治天下,有经天纬地之才,被谥号为文皇帝。盘点中国历史上六位文皇帝,都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一,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57年)西汉第五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47岁。刘恒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重视民生,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以德治天下,以孝牧万民,开创文景之治的兴盛局面。死后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二,魏文帝曹丕(187一226年)沛国谯郡人,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用禅让手段,从汉献帝手中抢得天下,建立魏,史称曹魏。曹丕在位仅七年,享年40岁。曹丕有远大政治报复,想建立古代仁君之业,努力发展经济,重用贤臣,提倡儒学,重视教化,提倡节俭,主张薄葬。可惜英年早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三,隋文帝杨坚(541一604)隋朝建立者,在位24年。杨坚在位期间,灭南陈,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次统一中国。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一代开皇盛世局面,历史上随唐并称。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四,唐太宗李世民(598一649)政治家,战略家。李世民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对外灭东突,薛廷陀,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安西四镇,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百年盛世打下基础。在位23年,享年52岁。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五,明成祖朱棣(130一1424)明朝第三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64岁。朱棣军事能力突出,靖难之役夺得天下,设奴儿干都司,哈密卫,贵州宣政司,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五次征伐蒙古,死于军营之中。朱棣着手政治改革,设内阁,重视民生,下西洋发展对外贸易,明代经济强盛,隆治汉唐。朱棣文治武功不次于明太祖朱元璋。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晋升成祖。六,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一1643),皇太极身上的标签比较多,蒙古大汗,金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促进女真人封建化进程,重用汉人,主张满汉一体。在位期间征朝鲜,察哈尔,多次进攻明境,松锦战役消灭明朝辽东精锐,席卷中原己成潦原之势。死后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六个文皇帝的文治武功都是非常厉害的,开疆拓土,开创一个新时代,在古代皇帝群体中是出类拨莘的英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读法是什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即"奉天承运皇诏曰"八个字出现在圣旨中,始于明朝。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二: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承"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的玉圭上刻下"奉天法祖“四个字。清承明制,其诏书也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扩展内容相关:唐朝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这也可以看做后世“奉天承运”的雏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啥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是遵照上天的旨意,对在他一人之下的所有人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上天的命令,无非是为了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以更神圣的理由统治天下。不过,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直接用“皇帝诏日”或“诏曰”。因此,事实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凡是皇帝的圣旨,头一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来历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