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国器是什么意思

韩康伯数岁文言文翻译中病为国器的为什么意思

为:成为。
知为国器: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韩康伯只有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对韩康伯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文言文中“国”是什么意思?

国的意思:
【本义】:
1)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
1)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母亲非常惊异(儿子的出色表现),知道他必将成为国之栋梁之才。“知为国器”的“为”是指变成、成为。
此句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惠》,原内文如下: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容,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体贴、懂事的韩康伯和坚强面对生活、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