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相通什么意思
圆融相通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说话做事互相通融。一、圆融1、释义(1)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2)通融。(3)指文辞周密畅达。2、引证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眼前的愁烦是蜕化期间应有的苦闷,超越了这一段期间,自然会入于圆融无碍的境界。”二、相通1、释义(1)彼此沟通,连通,互相通融。(2)帮助。2、引证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扩展资料相通的反义词—断绝:一、释义指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彻底。二、引证梁斌 《红旗谱》四五:“学校和外界断绝了联系。”三、示例友谊不容草率断绝,再恢复也留症结。
圆融是什么意思?
圆融意思如下:1、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楞严经》卷十七:“ 如来 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宋 苏轼 《答子由颂》:“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眼前的愁烦是蜕化期间应有的苦闷,超越了这一段期间,自然会入于圆融无碍的境界。”2、通融。《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於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3、犹圆通。指文辞周密畅达。清 黄宗羲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 万充宗 传谕:以 高旦中 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圆融例句1、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乘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炼者无轻浮之状。2、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表大度圆融,内心见棱见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4、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5、他处理事情的态度十分圆融,考虑得面面俱到,所以都能不得罪任何人。
圆融是什么意思?
圆融的意思是: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拼音】[ yuán róng ]【出处】慧思大师《大乘止观》:“自性圆融”自己的本性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例子】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表大度圆融,内心见棱见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义词】圆通、圆滑、油滑、光滑【反义词】纯真、耿直扩展资料1、圆融的近义词圆滑【拼音】[ yuán huá ]【解释】形容人善于敷衍讨好,不负责任【出处】马烽、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六二回:“ 吴士举做事圆滑,善于笼络人心。”【例子】这家伙老于世故,办事说话都很圆滑。2、圆融的反义词耿直【拼音】[ gěng zhí ]【解释】(性格)正直;直爽【出处】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四人者,果皆耿直廉干,声实俱美。”四个人,果然都是耿直廉洁干练的人,名声实际确实都很好。【例子】爷爷为人耿直,从不会向谁低三下四。
“圆融”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圆融:强调做事用心、处事关心、服务开心;将人文的内涵融入工作场所之中,突显公司「和乐圆融」的文化特质。
圆融最初为道教所倡导的:
道教虽以“少思寡欲”、“长生久视”为宗旨,主张学道之人应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不趋炎附势;修道应以道济世,既要修道证真又要救世利人。这种修己与利他的双重目标,表现出道教“内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并重的圆融精神。
道教的圆融还体现在它的宽容、多元精神上。《道德经》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就是说,能包容一切就能够公平对待一切。道教在看待人和万物的关系上,没有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教主张多元化,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否定高低贵贱之分,反对自我中心论。
道教还特别提倡尊重女性。《太平经》云:“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伦理中,男女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与阴阳和合的天道是对应的。
道教自由圆融精神不仅表现为力求掌握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战天斗地的自由;力求社会关系宽松活泼,个体在其中和畅自如、逍遥舒适的自由;还表现为个体身心的自由,即个体所具有的无穷之生命潜力。
道教为了使人们不受既定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束缚,张扬价值观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绝对自由,让思想不停滞、僵化,“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在时机不到时,“乐天知命,何虑何忧!安时处顺,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朴子外篇·名实》)在时机到来时,则如圆球滚落高山,如瀑水倾泻江河,机敏神应,圆应万方。所谓“盖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为也,非其时不见也,非其君不事也,穷达任所值,出处无所系。其静也,则为逸民之宗;其动也,则为元凯之表。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动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这也是一种积极入世而达观圆融的处世态度,其目的是使心灵充满了潜能、势能,具有无穷的生机。
这种心灵的自由,同样是与身形联系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气,气神同运,性命双修,这是宋代开始的道教内丹学派的核心思想。道教性命双修之学一方面积极追求精神超越即心灵自由提升的意义——这方面实已构成宋明理学家们的心性学的思想源头;一方面又以重视身体,不忘养生乃至不轻视感性世界为取向,充分体现了道教个体身与心的圆融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