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古歌

关于日,月,星辰的神话传说(越多越好)

日月星辰神话首
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各族神话对此说法
各异,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生育说。即认为日月是
父母生养的。《山海经·大荒南经》上说:“羲和者,帝
俊之妻,生十日。”又同书《大荒西经》载:“帝俊妻
常羲,生月十有二。”珞巴族神话说,天和地婚配,地
母生了九个太阳。②肢体化生说。《绎史》引《五运历
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
为月。……发髭为星辰。”□族神话说,天神取下老虎
的左右二膀化为日月,取下虎的眼睛化为星星。③蛋生
说。苗族神话说太阳是从蝴蝶蛋里生出来的。□族《查
姆》(“万物起源歌”)则说,黑埃罗波赛神生了一个
蛋,蛋皮化天,蛋白化日、月、星辰,蛋黄化地。④铸
造说。把日、月的形成与冶炼工艺结合在一起,说太阳
和月亮是神人们用金、银铸成后搬上天去的。那铸造日、
月时飞溅的金花银花就变成了满天星斗。此说在苗族的
创世史诗中描述甚详。⑤神创说。创世神凭借神力直接
创造日、月。水族神话说女神伢俣掰开连着的天地,放
风吹开清浊之气,取用清气造成了日、月。保存于纳西
族《东巴经》中的《创世纪》说,在阴阳善神东神和巴
神的主持下,“真和实相配合,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虚
与假相配合,出现了冷清清的月亮”。此外,还有太阳
是英雄神(见《九歌·东君》)和天帝(即炎帝,见班
固《白虎通义》)的说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
历,如汉族关于牛郎织女星的神话、藏族和鄂伦春族关
于北斗星的神话、黎族关于兄弟星座的神话等。
《苗族古歌·铸日月》插图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
象的又一方面。中国古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
人一样有劳作、有休息。10个太阳,都住在汤谷一棵高
数千丈、粗一千余围的扶桑木上,“九日居下枝,一日
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居上枝的一个太
阳按时由鸟运载着,或是坐着“驾以六龙,羲和御之”的
车子,每天从东方出来,走完固定的路程,进入西方的
蒙□。月亮也乘坐车子,它的御者是望舒。
  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的又一
方面。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
何,而顾菟在腹?”反映了原始人认为月缺又圆是死而
复生,以及月中有兔子的观念。以后又有嫦娥奔月化为
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
  少数民族的神话解释月中阴影,也认为其中有人、
有物。至于何人何物又是缘何上去的,说法就多有不同。
瑶族神话说,一对造福人间的夫妻成婚后飞上月亮,女
的织锦,男的放牧,在那里过着美满的生活。哈尼族神
话说,许多年前,一棵大树遮没了日光和月光。人们砍
倒了这棵大树,却有一枝树尖挂在月上,长成了月中的
梭罗树。
牛郎织女星 南阳汉代石刻
  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
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如说太阳是哥哥,
在白天大大方方地出来;月亮是妹妹,到了晚间才羞羞
答答地露面。也有的说,月亮是姐姐,胆大能干,敢于
在夜里出来;太阳是妹妹,胆小害羞,所以在白天出来,
姐姐还给妹妹一包针,谁看她就刺谁的眼睛。
  对于日、月蚀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汉
族有天狗吞食之说。蒙古族的神话,说是九头魔王妄想
吞食日、月,太阳王和月亮王就筑起高高的院墙来防御,
当大门紧闭的时候,地上就失去了光亮。
  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汉
族羿射九日的神话,早见于《淮南子》。在各少数民族
中,亦多有此类神话流传,如壮族的侯野射落11个太阳,
瑶族格怀射落9个太阳,布朗族的顾米亚射落7个太阳,黎
族的大力射落6个太阳和月亮,等等。它所叙述的基本内
容是:①天空出现了2至12个太阳(或同时有月亮),强
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②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
余的日、月。③有些少数民族射日神话最后有喊日的情
节,即请公鸡去把吓得躲起来的一个太阳叫出来。这类
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一、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二、江永女书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三、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四、西安古乐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五、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百科-滩头年画百度百科-江永女书百度百科-南京云锦百度百科-西安古乐百度百科-南音

求翻译一篇古诗文,作者:无名氏

翻译如下:
跃出深水
雍正初年,李家洼佃户董某,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头又老又瘸的牛,就准备卖给屠宰场。老牛逃出屠宰场后跑到董父的墓前,趴在地上,董某又牵又拉老牛的缰绳,可老牛就是不起来,只是一个劲地扭着尾巴鸣叫。村里人听说这件事后,都络绎不绝地赶来一看究竟。忽然一个邻居老头刘某非常生气赶到,用手杖击打老牛说:“他父亲掉河里去,跟你有什么关系啊?让他(指董某父亲)随波逐流,做鱼鳖的食物,难道不是大好事!你无故多事,(假如)引导他使得他从河里逃出来,多活十多年。让他活着接受奉养,生病了看医生吃药,死了进棺材,也还是留下这么一个坟墓,每年还要来祭扫,这些都是董家子孙的无穷无尽的累赘啊!(如果那样,指如果老牛救了董父)你的罪过就大了!”
--------------
上面是我翻译的,有的地方不大好。呵呵呵。。。半路收索了一下,竟然有现成的,而且比我好,复制如下:
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个姓董的佃户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头牛,这头牛又老又跛,董家把它卖到屠宰场。老牛逃跑,到董父墓前直挺挺的伏卧在地上,人们牵扶鞭打都不起来,只是摇尾长叫。村里人听到这件事,都络绎不绝地来看。忽然邻居刘老头气愤地来到,用棍杖打牛说:“他的父亲掉到河里,与你何干?让他随波漂流沉没,让鱼鳖吃掉,难道不是大好事?你无故多管闲事,用你的尾把他引到岸边救了起来,让他多活了十几年。致使他活着要奉养,病了要医治吃药,死了要用棺材收敛,而且留下一座坟墓,每年都要祭奠扫墓 ,成了董家子孙无穷的累赘,你得罪太大了,你本该就死,还叫什么冤呢?”原来他们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用它的尾巴把他救起来的。董某最初不知道这事,听到这事后非常惭愧,自己打脸颊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把牛牵回家。几个月后,老牛病死,董某哭泣者掩埋了它。
提出答题不易,望采纳,谢谢!


《古歌》(无名氏)原文及翻译

古歌 无名氏 系列:古诗三百首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1。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2,树木何修修3!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4。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3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4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著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飙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飙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像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飙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