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枉凝眉

《枉凝眉》的作者是谁?

  1、注释
  一个是林黛玉绛珠仙草林黛玉转世,
  一个是贾宝玉神瑛侍者转世。
  如果说前生没有缘分,今生又怎能与他相遇。
  如果说前生有缘分,那怎么却又化为乌有?
  一个常常为宝玉流泪,一个常常为黛玉感叹,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虽则美,
  但终究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想想还有多少眼泪,怎能经得住岁月的如此摧残。
  2、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7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3、简介
  《枉凝眉》(案:“戚序本”作“枉凝眸”)本是“红楼梦”书中第五回十二支曲中第三首的名字。曲子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历劫还泪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第五回乃是书中预言之笔,对于整部书起到很大的驾驭作用。因此,历代红学家对第五回格外重视。
  4、创作背景
  这支曲子是咏林黛玉的。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预示林黛玉将因“心事终虚化”而泪尽夭亡。凝眉,即蹙颦、皱眉。林黛玉”眉尖若蹙“,又名颦儿,故此曲名曰《枉凝眉》,即妄自蹙眉妄自愁的意思。
  5、原著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原名《石头记》。程伟元搜集到后四十回残稿,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枉凝眉》的赏析是?

《枉凝眉》赏析: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曾经反复试探彼此的心事,并有过表白。宝玉对黛玉始终呵护有加,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枉凝眉》创作背景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红楼梦十二支曲》乃至于《红楼梦》全书有一些情节是表观爱情的,对于那种庸俗低级“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曹雪芹是反对的。曹雪芹所肯定的爱情是建立在背叛封建宗法秩序,背叛儒家伦理道德,具有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而这样的爱情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封建社会末期思想斗争的一种反映。

枉凝眉三个字什么意思?

枉凝眉的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枉凝眉》是贾宝玉第一次神游太虚幻境时听过的一首曲子。红楼梦曲共十四支,分别为红楼梦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和收尾-飞鸟各投林。其中首支为引子、末支为收尾,中间十二支分别歌咏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人物,也可以说是对十二钗判词的详细补充说明。这首《枉凝眉》排在第三支。原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赏析《枉凝眉》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这首曲子借助于“谈情”而“谈政”,表现作者的衰贬和爱憎。尽管作者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枉凝眉》中尖锐地提出问题以后,因无力作出正确的回答而陷于苦闷;尽管作者由于对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估计不足,看不到摆脱毁灭命运的政治出路, 因而把封建叛逆者的歌颂变成了凄凉的挽歌,然而他的爱憎褒贬却是那样的鲜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枉凝眉三个字什么意思

枉凝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主要描写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缘故最终破灭的故事,林黛玉泪尽而逝。曲子采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的手法,表现了遭受封建社会侵害,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者的内心憋痛,不绝如缕地传达出伤感哀怨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枉凝眉》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曲子,是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这首曲子借助于“谈情”而“谈政”,表现作者的衰贬和爱憎。尽管作者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枉凝眉》中尖锐地提出问题以后,因无力作出正确的回答而陷于苦闷;尽管作者由于对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估计不足,看不到摆脱毁灭命运的政治出路,因而把封建叛逆者的歌颂变成了凄凉的挽歌,然而他的爱憎褒贬却是那样的鲜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