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论诗

《论诗》赵翼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清代文学家赵翼诗句诗词

年代: 清朝 赵翼简介: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所著《瓯北诗话》又名《瓯北诗钞》,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五人墓》,七律如《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独具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一大优点。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钞》。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钞》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记》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赵翼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成书时他已经是七旬老翁了。《廿二史札记》一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赵翼生前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死后多年,却声名大涨,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二十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清代文学家赵翼诗句诗词 1、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赵翼 《野步》 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 3、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赵翼 4、 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 《论诗》 5、 枉为耽佳句,劳必费剪裁。平生得意处,却自自然来 ——赵翼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7、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论诗》 8、 触景生情,涸事起意 ——赵翼 9、 一人知己足平生 ——赵翼 10、 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赵翼 11、 "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 ——赵翼 《爆孛娄诗》"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高鹗简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争议),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草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1、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高鹗《红楼梦》 2、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高鹗《红楼梦》 3、第九十八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高鹗《红楼梦》 4、第一百零九回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高鹗《红楼梦》 5、第一百一十六回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高鹗《红楼梦》 6、第一百一十六回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高鹗《红楼梦》 7、第一百二十回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高鹗《红楼梦》 8、第一百二十回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高鹗《红楼梦》 9、第一百二十回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高鹗《红楼梦》 10、第一百二十回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高鹗《红楼梦》 11、第九十五回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高鹗《红楼梦》 12、第八十七回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高鹗《红楼梦》 13、第九十四回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高鹗《红楼梦》 14、第一百一十六回过来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高鹗《红楼梦》 15、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鸳鸯——高鹗《红楼梦》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魏源作品:《海国图志》 魏源简介: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2、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4、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5、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魏源 6、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远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魏源《海国图志》 7、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魏源 8、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9、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魏源 10、"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魏源" 11、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魏源 12、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默觚下》 1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4、天地之性,人为贵。——魏源 15、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6、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17、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魏源 18、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魏源 19、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魏源 20、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魏源 清代文学家张潮经典名言 清代文学家张潮经典名言句子大全摘抄: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宁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 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求知己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求知己于君臣则尤难之难。 筹画决断;或事当利害关头,有所需而后济者,即不必与闻,亦不虑其负我与否,竟为力承其事,此皆所谓密友也。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 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入耳声也。 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深邃;书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 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皆虚设。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匪独为造物之所忌,盖此种原不独为一时之宝,乃古今万世之宝,故不欲久留人世以取亵耳。 娇颜陋质,不与镜为仇,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解语者也。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作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 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 有青山方有绿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 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诗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夫圣人之为经,惟其《礼》与《春秋》合,然后无一言之虚而莫不可考,然犹未尝不近于人情。至于《书》出于一时言语之间,而《易》之文为卜筮而作,故时亦有所不可前定之说,此其于法度已不如《春秋》之严矣。而况《诗》者,天下之人,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也。夫天下之人,自伤其贫贱困苦之忧,而自述其丰美盛大之乐,上及于君臣、父子,天下兴亡、治乱之迹,而下及于饮食、床笫、昆虫、草木之类,盖其中无所不具,而尚何以绳墨法度区区而求诸其间哉!此亦足以见其志之无不通矣。夫圣人之于《诗》,以为其终要入于仁义,而不责其一言之无当,是以其意可观,而其言可通也。 

      今之《诗传》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扬之水,白石凿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若此者,皆兴也。而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南有乔木,不可休息”、“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喓喓草虫,趯趯tì阜螽zhōng”,若此者,又皆兴也。其意以为兴者,有所象乎天下之物,以自见其事。故凡《诗》之为此事而作,其言有及于是物者,则必强为是物之说,以求合其事,盖其为学亦已劳矣。 

       且彼不知夫《诗》之体固有比矣,而皆合之以为兴。夫兴之为言,犹曰其意云尔。意有所触乎当时,时已去而不可知,故其类可以意推,而不可以言解也。“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此非有所取乎雷也,盖必其当时之所见而有动乎其意,故后之人不可以求得其说,此其所以为兴也。嗟夫,天下之人,欲观于《诗》,其必先知比、兴。若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诚有取于其挚而有别,是以谓之比而非兴也。 

嗟夫,天下之人,欲观于《诗》,其必先知夫兴之不可与比同,而无强为之说,以求合其当时之事。则夫《诗》之意,庶乎可以意晓而无劳矣。  

译文

论《诗》

       自从孔圣人死后,六经的学说道理,也就开始零散杂乱并且不能完整的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索取六经的含义太深,并且探求六经的方法又太迫切。其实六经的道理,最关乎亲近于人情,所以传承很久而不衰。而当今好多迂腐的学说,都是把六经曲解后的言论,虽然文章的含义还达不到六经的内容,却牵强附会解释六经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们的言论隐晦曲折并且文理不通哦。

      当时孔圣人注书六经,只有《礼》与《春秋》两部著作相符合。此后书里的内容没有一句话是虚假的,没有一件事是没有考据的,然而还是从来没有不近人情事理的。而《书》只是写作于一时的言论,而《易》的文章只是为占卜算卦而作,所以时有好多内容不能作为定论的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书写的规范不如《春秋》的严谨了,更别说《诗》这本书,说的是天下所有人,包括平民男女、羁旅流窜之臣和地位低下的役隶,是关于这些人的喜怒哀乐逸闻轶事的作品。可见天下的百姓,自己会感伤因为贫贱困苦带来的忧愁,也自己会叙述他美满盛世带来的欢乐,往大里说,可以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和有关天下兴亡治理国家的大事迹,往小里说,可以涉及到饮食、床笫、昆虫、草木一类小事情,所以书中没有写不到的,这怎么可以用法律规则的局限来规范世间的千态万物呢?由此足以可见写的内容世人没有不了解的。孔圣人对于《诗》这本书,认为它的根本和要点符合仁义,所以就没有因为不当而责备书中的任何一句话,这是因为诗的意义是可以欣赏的,诗的语言是可以沟通的。

      今天的《诗传》里说“听那隆隆的车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如像这样的句子,这都是诗歌的起兴啊。还有写到的“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喜鹊筑成巢,斑鸠来住它”、“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像这些的句子,又是起兴的方式啊。凡是诗的内容用到兴起比喻的,肯定这种现象关连到天下万物,可以自然的证明这个道理。所以凡是《诗》的内容为这种现象而作的,它的语言能够涉及到具体的物质时,就必定是强化地对这个物体进行描写,就是为了追求能和表达的事情相符合,所以说把《诗》作为学问来研究是很辛劳的。

       人不知《诗》的内容体裁还存在比的修辞方式,而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兴。凡是作为兴的语言,还能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而这个语言的意义一定会触动当时读者的情感,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我们不知道而已,但是同样的情况可以推断,而不能用语言来解释。“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这不是在描写关于雷的意思,肯定是看到当时的情景而有所感动,所以后世的人是不能得到这样写的解释,这就是为何使用兴的修辞方法的原因。啊,天下的所有人,想看懂《诗》这部著作,这人必须要先了解比、兴这两个修辞方法。就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句子,这确实是因为鸠鸟雌雄情意至为深厚然而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称之为比而不是兴。

       啊,天下之人,要想看懂《诗》,这人必须要先知道兴与比是不相同的,并且没有非常的严格的解释,要按照写作当时的情景来判断。那么读《诗》的意义,几乎就是通晓它的含义即可就不用辛劳的解读了。

读后诗曰:

孔圣《诗》成注六经,惟存仁义正人听。

如无比兴传天下,李杜何由记汗青。


《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清代由于大兴文字狱,读书人不敢褒贬时政,就大量研究起古文化来。因此,读书人作诗复古成风。针对此现状,著名史学家、诗论理论家赵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厚古薄今,那么永远只能是裹足不前。   此诗就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诗人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一味推崇古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赵翼】 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时称“江左三大家”。诗风情晰畅达,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著有《瓯北诗集》、《瓯北诗话》。赵翼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列为史学三大名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