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思
意思是: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具体是说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应该有信心超过老师,这才是最完美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所以,为师与为学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对的,老师与弟子的角色也可以相互转换。自己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懂了之后,又可以为人之师了。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韩愈《师说》。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总之,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白话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哎,古人说,古人又说
俗话说...
俗话又说...
古人比我们矛盾!
古人说…
古人又说…
自相矛盾的古人
到底要怎样啊?
1、古人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古人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古人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古人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古人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古人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古人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古人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古人又说:杀鸡给猴看!
6、古人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古人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古人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古人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古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古人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古人说:礼轻情谊重;可古人又说:礼多人不怪!
10、古人说:人多力量大;可古人又说:人多嘴杂!
11、古人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古人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古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古人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古人说:人往高处走;可古人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古人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古人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古人说:知识要有产权;古人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古人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古人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古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古人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古人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古人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古人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古人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古人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古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古人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古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古人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古人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古人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古人说:明人不做暗事;可古人又说:兵不厌诈!
26、古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可古人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古人说:出淤泥而不染;可古人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古人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古人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古人说:贫贱不能移!可古人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古人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古人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古人说:后生可畏;可古人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古人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古人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古人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古人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古人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古人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古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古人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古人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古人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古人说:量小非君子;可古人又说:无毒不丈夫!
39、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古人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可古人又说:人心隔肚皮!
41、古人说:光阴似箭;可古人又说:度日如年!
42、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古人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古人说:邪不压正;可古人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古人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古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古人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古人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古人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古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古人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古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古人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古人说:百事孝为先;可古人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古人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古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古人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古人说:人定胜天;可古人又说:天意难违!
53、古人说:愚公移山;可古人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古人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古人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古人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古人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古人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古人说:双喜临门;可古人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古人说:人挪活,树挪死;可古人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古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古人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到古人怎么说
古人头一次跟人家见面,问人家姓什么,要问“贵姓”、“上姓”或“尊姓”,回答者要说“贱姓某。”问人家名字,要问“台号”或“大号”,回答则说“年幼无号”,或仅说“年幼”,或说“贱字某”等。问人家多大年纪,要问“贵甲子?”回答则说“虚度(若干)岁”。问人家住哪里,要问“府上住何方?”回答则说“舍下某处”或“草舍某处”等。
如果你时不时到朋友家拜访,要说“屡常惊动起居。”主人一般回答“幸蒙赐教,迎请不至。”你抱歉说:“屡承大教。”主人一般答说:“不敢,彼此。”
朋友久别重逢。见面时你该说“久违了。久违大教”;对方会回答“不敢”。你再客套一句:“常怀渴想,时常渴慕。”对方会回答:“彼此彼此。”
路上遇到官员,要问“老大人贵职?”对方答“某职”。再问:“贵治何处?”答说:“某处。”见老师,要问:“设帐何处?”答说:“某处。”再问:“高徒几位?”或“门人几位?”答说:“小徒几人”或“顽童几人”。
路见文人,要问:“治何经?”答曰:“习某经。”多说一问:“一向用功?久闻潜修。”对方会答:”一向荒疏,虚度岁月。”再说:“即日高荐?”答曰:“惶恐。”路见武官,要问:“营扎何处?”对方会答:“营在某处。”又问:“帐下几人?”对方回答:“小卒几人。”再寒喧一下:“久闻弓马精熟。”对方回答:“有失习学,未曾操演。”
路遇农夫,多问“目今年田禾如何?”农夫会答“甚好”或“平常”。又问“今年宝庄收成如何?”农夫可答“甚好”或“比去年稍可”。又问“目下米价贵贱?”答曰:“价若干。”见生意人,要问:“一向生意大发?”对方会答:“托庇,只好度日。”见书画家,要说:“久闻笔法精工。一向丹青甚妙。”对方会答:“拙手惶恐,拙笔涂鸦。”你客套一句:“改日拜求”或“异日转拜奉求。”对方会答:“拙笔献丑。”或“丑笔不敢呈教。”
路见僧人,要问:“宝刹何处?”僧答:“小庵何方。”你问:“上房几众?”僧答:“几僧。”多客气一句:“久闻老师禅机透彻。”对方会说:“愚昧无知。”再说:“一向不曾相会。”僧答:“小僧杜门不出。”路见道士,情景相差不多。问:“仙观何处?”答:“小观某处。”又说:“久闻老师清修高妙。”也答:“愚昧无知。”
和尚、道士当然并不愚昧,也非无知。这些都是谦词,是见面应酬的客气话,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的恭谦礼貌。答错了,会被人看轻,显得没学识水平。古人视谦和礼让为崇高的美德,女孩子们都很崇拜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我中华民族所以被誉为文明礼仪之邦,绝非浪得虚名。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是谁提出的?
这句话是唐代文人韩愈提出的。选段: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出处:《师说》文本解读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怎样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该句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所在段落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文学鉴赏: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