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颐和园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步骤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6a4hSYUrBA_Jk1Ww7KErg 提取码: tj8i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 端 未 碗 赏 2、读词卡: 未来 欣赏 赏月 赏光 饭碗 端正 端庄 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 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⑴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⑵ “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 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自由发言。 ⑵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有礼貌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绚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同学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同学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同学归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同学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身的体会。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俺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园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今天,俺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昔日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灭情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身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毁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记清字形。   “置”是上下结构,下面的“直”字里面是三横。   “统”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充”字,不要写成“流”字的右边。   “略”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田”字,右边是“口”,不要把两局部颠倒了。   注意“损”和“捐”;“销”和“锁”;“征”和“证”几个形近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先秦:即秦统一中国以前,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为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离清朝2000多年。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估计:量,读“liang”,推算、计算的意思。   众心拱月:拱,环绕。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不要把“碧”误写成“壁”。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局部,使透空明晰。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三、简单介绍圆明园。(见教材简析)   四、巩固练习。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层次。   1、自身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   2、全班讨论课文的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具体介绍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二、学习课文内容。   朗读第二大段,了解圆明园的过去。这局部主要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是从三方面具体介绍的: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介绍园中的各种景点;然后介绍了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   (1)、先读第2自然段。标出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向俺们介绍了什么?(3句话)   “举世闻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有名。   (2)、读读第3自然段。画画图内有哪些美不胜收的景观,从中你能想像出什么?   第一句中有个分号,包括两个分句,从第一个分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以想像出园内不可胜数的宫廷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句中的“象征”是用具体东西表示事物的某种意义。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安排起来:宫监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热闹的街市。   第二句到第五句介绍了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的几个主要特点。请同学一一说出来。想想自身说明了什么?   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帝王们为了享乐,不惜代价把全国名胜移置园中。   二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三是吸取了西洋建筑的风格。   第六句对全段进行了概括总结。写出了在园内游览的感受,通过这些感受来赞叹圆明园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赞叹俺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这一世界园林奇迹。   (3)、读第4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同学易于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2000多年.   从收藏时间看:有2000多年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局部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三、巩固练习。   熟读前两局部课文,请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心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读读课文。想想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2、展开讨论:把最让你气愤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气愤?   重点理解“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闯进”说明他们简直是强盗,接着一层深一层地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只要能拿的,一点儿不留;拿不动的,用大车、牲口搬运,也不落一点儿;拿不动、运不走的,没有方法了,也不放过,想方法也要破坏掉,毁掉。多么令人气愤!有资料记载,讲强盗们“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摆设等,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侵略者们抢掠、毁坏还不成,进而放火焚烧,“大火连烧三天”,不只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化为一片灰烬,而且国内的珍贵的历史文物也被大火烧掉了。   二、学习第一段   读第一段,体会“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意思。(说明损失巨大)   三、讨论问题。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了它辉煌的过去?   课文用较大篇幅写了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突出了他的雄伟壮观和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而正是这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两局部内容紧密联系,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感情。   四、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围绕两方面内容:对优美园林和劳动人民的赞叹,对侵略者的憎恨。不忘国耻,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五、巩固练习。   分段练习背诵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题目虽然是《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却从圆明园布局之巧、建筑之美、收藏之丰3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学习本文重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而且五年级学生刚步入高段,在理解课文和感悟语言文字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做到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年段和本册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关键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此基础上,学习英法侵略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估量、损失”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牢记国家耻辱,不忘民族伤痛。   (四)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把握圆明园的辉煌,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通过读书,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第5段,体会“毁灭”的惨烈。   (二)读写结合,感受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   (三)统观全文,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强化所学   1.了解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及圆明园辉煌重点的掌握。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昨天的学习,作者围绕圆明园的毁灭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体写了昔日的辉煌,关于辉煌又写了什么?   2.了解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的背诵情况。   在这些内容中最精彩的是文章的3、4段,同学们背下来的吗?谁能尝试背一下?   (二)研读“毁灭”,重点品读   1.学生自读第5段,圈点批注重点字、词、语句并标出,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毁灭”的惨烈。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第5自然段进行充分阅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侵入、闯进、统统、掠走、任意”等词语和“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语句。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之情。   3.回扣前文圆明园的辉煌,体会圆明园毁灭的不可估量损失。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再次回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回忆圆明园的辉煌。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了,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回忆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了,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的第3、4段,把圆明园的美丽留在心中。   2.通过对比,读写结合,表达感受。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不仅中国人看不到了,外国人也看不到了。这不仅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世界的悲剧。(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今天的圆明园,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老人,还是孩子,当你走到圆明园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四)留有余韵,思考结课   结束语:偌大的一个圆明园,偌大的中国,为什么三千侵略军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拥有无数双有力的手和坚强的臂膀的国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圆明园毁于一旦?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过去在问,今天还在问。   作为后人,我们还要不断地思考:今后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