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1、2019年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约翰·古迪纳夫,1922年7月25日在美国出生 ,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固体物理学家,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10月9日,约翰·古迪纳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年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也成为获奖时年龄最长的诺贝尔奖得主。2、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尔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弗朗西斯·阿诺德,女,1956年生于美国,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8年10月3日,2018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3、2017年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兰克、理查德·亨德森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雅克·杜波谢,男,瑞士人,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历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谁?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J.P•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N•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奥托•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约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生物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3万粉丝福建关注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今年又成了诺贝尔“理综奖”风声岛2022-10-06 20:45福建总监关注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居里夫人 (图源:诺贝尔奖官网)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也是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唯一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物。在1958年和1980年,桑格分别凭借在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和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获得该奖项。截至目前,诺贝尔化学奖一共见证了8位女性获奖者。她们分别是:1911年得主玛丽·居里(发现镭和钋元素)、1935年得主伊伦·居里(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1964年得主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2009年得主阿达·约纳特(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2018年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酶的定向演化等)、2020年得主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杰和珍妮弗·道德纳(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以及今年的卡罗琳·贝尔托齐。
070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具体内容和研究方向; 及其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关系?
2007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具体内容是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研究方向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关系是让人类充分认识人类基因。200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具体内容是发现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以及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研究方向是病毒的发现;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关系是让人们认知病毒。2007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是由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三位医学家所获得,获得原因是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200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是由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三位医学家所获得,获得原因是发现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每年由4个机构 评选。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