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幻灭茅盾

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追求、幻灭、动摇。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验为题材的。追求、幻灭、动摇三部中篇小说构成了矛盾的蚀三部曲,它们都以大革命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验为题材。《追求》写的是革命前夕上海和革命高潮的武汉。女主角章静感情脆弱,富有幻想。她不敢斗争; 意志薄弱。她容易对生活充满希望,也容易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幻灭。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她去了革命中心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每次都“只增加了幻灭的悲伤”。章静抱着这样微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依靠和安慰,结果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 这些反映了革命浪潮是一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征和命运。《幻灭》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的小县城的故事。革命联盟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动摇了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进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革命受挫时,他不仅无能为力,而且为了个人安全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长年的狐狸”,使用种种卑鄙的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着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家李克,虽然墨不多,但多少描绘了他敏锐果敢不屈的革命精神。革命危机暴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是他指出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拼命说服受胡国光欺凌煽动的群众,是他革命失败,准备把革命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继续战斗。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了三部曲中最低氛围的一部分。《动摇》茅盾如《追求》所述,意在“揭露一九二八年春季初知识分子的病情和迷茫”。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经历了短暂的高涨,但在革命处于低潮、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拒绝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由于受到阶级的限制,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正确道路,因此各自追求,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之路没有通过; 章秋柳只能在感官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如果追随另一个人物的历史,就会怀疑,颓废,不能求死。“理想与事实不一致”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之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茅盾《幻灭》内容介绍?详细的

《幻灭》讲述一个对革命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每一个梦想和憧憬都被残酷的现实一一击碎,她的人生和梦想之幻灭。作品一开始就写到静女士讨厌上海及上海人的浮躁与拜金,然而她也厌倦乡下的孤陋与呆笨,在之前女校风潮的幻想破灭之后,她对所有事都感到失望,只想静静地读一些书,然而仅这一点希望最终也未能实现。她在爱情上也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起初对抱素的冷淡,到慧女士出现后的烦闷,再到后来“失掉了处女的清白”,前一夜她还沉浸在甜蜜的幻想中,而下一个黎明这份希望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虚浮幻灭了,她憎恨那个恶魔一般的人,对自己的轻信感到羞耻与悔恨。但她的失望与灰心只是暂时的,之后又寂寞得奈不住想追求光明,于是她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投身于革命,却又在不满同事的作为中幻灭。直至后来又与强猛相恋,在庐山的山水间她坚信自己找寻到她这一生最快活的时光,她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无限的希望与渴求,但随着强猛再次奔赴战场一切终又陷入幻想的破灭中。静女士就这样在幻灭的轮回中生活着,从希望到幻灭,再从幻灭到希望,然后是下一次更大的幻灭,周而复始。扩展资料《幻灭》是《蚀》三部曲之一,发表于1927年。茅盾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受清末新思想风潮的影响,也不想让茅盾读私塾学校,就由母亲教茅盾学习,茅盾的母亲是清末著名中医陈我如的女儿,所以自小学习礼仪诗书,也是一个新思想风潮的受益者。七岁时,父亲换骨痨之病卧床不起,三年后就长辞于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母亲的身上,之后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折点。考上大学三年后因经济条件不充裕,茅盾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表叔介绍在英文部工作。后被调到编译部,半年时间就翻译出了卡本托的《衣》《食》《住》三本书,这三本翻译作品得到了孙毓修的赏识。之后,孙毓修要修一本开山气的书“中国寓言”,茅盾花了半年多时间专门学习周秦两汉的很多文学资料,出版《中国寓言初编》,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之后茅盾参与编辑《学生杂志》,后来发表《一九一八年之学生》、《履人传》《缝工传》,并再次参与革新《新青年》杂志,打开了自己在文学圈中的人脉和地位。在新浪潮的影响下,编辑《小说月报》,又加入共产党为月刊《共产党》出稿等。后来因为参与革命,受到蒋介石统治下的恐怖集团通缉,不得已才发出“沈雁冰已去日本”的烟雾弹,同时在上海革命期间和共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能宅在家里创作。从而有了《幻灭》《动摇》《追求》为“蚀”系列三部曲,主要描写革命团队内部人物细腻的心灵变化,和革命团队的矛盾和分化,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幻灭》讲述一个对革命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每一个梦想和憧憬都被残酷的现实一一击碎,她的人生和梦想之幻灭。《动摇》描写武汉政府蜕变前的风波,及当时政治风云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追求》写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上海知识分子的苦闷,以及对新的革命充满热情和憧憬的特殊时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蚀

茅盾“蚀”三部曲,都是什么?

主要指的是《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蚀”三部曲简介初载于上海《小说月报》1927年第18卷第9—10号,1928年第19卷第1—3号、6—9号。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单行本,1930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合集为《蚀》出版。《蚀》以1925年至1928年间中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群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时代的大动荡。《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章静向往读书的静谧、爱情的甜蜜、革命的轰轰烈烈等一系列幻想的破灭。《动摇》描写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从革命高潮到失败的变化,及从事革命活动的知识分子方罗兰等人在时局变化中生活的不安定和思想的动摇。《追求》描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于苦闷、迷惘中仍然作种种追求,结果都是失败。茅盾自述《蚀》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蚀》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这个侧面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风貌,表现了革命的壮举、反革命的猖獗及阶级冲突的尖锐激烈。作品的背景壮阔;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同时代联结紧密,有立体感。它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步形成作家的独特风格。但它的过于沉闷黯淡的氛围,也反映了作家当时思想的消沉。《蚀》是现代小说中出现较早的长篇之一,它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作品发表后曾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 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参考文献:徐廼翔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417页.

《幻灭》的作者是谁?

巴尔扎克。《幻灭》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43年。作者在书中反映出在金钱支配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的才能怎样遭受摧残,和他的幻想怎样遭受毁灭,文学界、新闻界的“圣殿"怎样被用来作为进行无耻交易的场所而变成污秽肮脏的地狱。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43年,在《人间喜剧》第八版中第一次全部发表了长篇小说《幻灭》。主题思想社会是复杂的,巴尔扎克的小说力图通过几个年轻人的命运告诉读者,19世纪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本质是“金钱至上”,金钱会腐蚀人际关系,也会腐蚀人的本性,让本来纯真善良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浮华中迷失方向,走错人生路。

《幻灭》是谁的作品?

《幻灭》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作品。《幻灭》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43年。在复辟王朝统治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进步党和保王党之间的斗争和勾结贯穿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金钱势力和门第观念、结合在一起,腐化了整个社会,金钱、名誉和享乐成了追逐的对象和生命的主宰。《幻灭》所描写的,就是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青年一代的命运。巴尔扎克写《幻灭》,主观意图是清醒明确的,即为时代画像,同时也想给当时及以后在巴黎奋斗或者说挣扎的青年人提个醒。作者简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38年9月,发表长篇小说《古物陈列室》结尾部分;10月,作品两卷集出版,其中收有《纽沁根银行》。1843年,在《人间喜剧》第八版中第一次全部发表了长篇小说《幻灭》。1848年5月,剧本《后娘》上演获得成功;8月—9月,发表《现代史内幕》第二部《内情人》,这是巴尔扎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同年《人间喜剧》第十七卷出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