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什么什么痛的成语
痛定思痛、
痛心疾首、
深恶痛绝、
切肤之痛、
无关痛痒、
痛不欲生、
深恶痛疾、
痛改前非、
迎头痛击、
痛哭流涕、
悲痛欲绝、
不痛不痒、
切齿痛恨、
抱头痛哭、
痛快淋漓、
亲痛仇快、
创巨痛深、
痛饮黄龙、
痛痒相关、
痛入骨髓、
哀痛欲绝、
灼艾分痛、
好了疮疤忘了痛、
不关痛痒、
痛心伤臆、
痛下针砭、
额蹙心痛、
沉着痛快、
黄垆之痛、
西台痛哭
痛的成语
1.痛的成语有:痛抱丧明、痛抱西河、痛不堪忍、痛不可忍、痛不欲生、痛彻骨髓、痛彻心腑、痛楚彻骨、痛剿穷追、痛涤前非、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痛贯心膂、痛悔前非、痛毁极诋、痛湔宿垢、痛剿穷迫、痛哭流涕、痛快淋漓、痛快一时、痛切心骨、痛入骨髓、痛入心脾、痛深恶绝、痛痛快快、痛诬丑诋、痛下针砭、痛心拔脑、长痛不如短、不关痛痒、抱头痛哭、淋漓痛快、令人痛心流涕痛哭、切齿痛恨、切齿痛心、失声痛哭、深恶痛诋 、深恶痛疾、深恶痛嫉、无关痛痒、西台痛哭、迎头痛击、剥肤之痛、不痒不痛、车过腹痛、疮好忘痛、炊臼之痛 、额蹙心痛、抚膺之痛、含悲茹痛、黄垆之痛。2.部分成语的意思:(1)痛定思痛:【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出自】: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2)深恶痛绝:【解释】: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出自】:《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3)无关痛痒:【解释】: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出自】:《朱子语类》卷一0一:“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4)哀痛欲绝:【解释】: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痛定思痛是什么成语
痛定思痛的意思是:悲痛的心情平定之后,回想当时的痛苦。属于汉语成语,拼音为“tòngdìngsītòng”。出自于唐·韩愈《与李翱书》。成语故事: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_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与李翱书》这篇文章没有韩愈别的文章,在现代有深渊的影响,痛定思痛这个成语就出自本篇文章“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后经过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成语——痛定思痛。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李翱是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李翱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