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记的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愤世的文章。作者借刘伶、阮籍所处的魏晋之际的史事,指出造成“醉乡”的根本社会原因,在于统治集团昏暴,以致“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这里,作者虽一语不及时事,但对现实的抨击,却隐然可见。末段作者指出,虽然“醉乡遍天下”,但“不入而迷者”还是有的。这是指的忧时愤世的志节之士,也是作者自指。作者所处的时代,文网甚严,文人动辄以文字得祸,故戴名世的愤世之作,多取寓言形式和指桑骂槐的杂文手法。此文就有这个特点。但由于作者愤世之情极为强烈,文中指判的锋芒,仍然不能尽藏。
醉乡记的作品原文
昔众尝至一乡陬[1],颓然靡然[2],昏昏冥冥[3],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4],心为之荒惑[5],体力之败乱[6]。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7],甘旨之尝[8],以徜以徉[9],是为醉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10]。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巳。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12]。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追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音欤[13]?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14],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醉乡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醉乡记阅读答案是什么 没有具体的问题呀 【译文】昔日我曾游至一村落,见之颓废消沉,萎靡不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犹天旋地转,如日夜昏暗,目眩神摇,心为之荒乱迷惑,体为之败坏紊乱。问人曰:“此何乡耶?”答曰:“无拘无束,舒适酣畅,甘美芬芳,入口生香,悠游徜徉,乃为醉乡。” 啊!上述为醉乡乎?古人不欺我也。我曾闻刘伶、阮籍之辈。其时,国土沦丧,中原纷乱,而天下万民,放荡不羁,恣肆无忌,淋漓酣畅,颠踣扑倒,相继步入醉乡矣。据我所见,其中未曾有自得其乐者,或云一醉可解千愁者。盖忧愁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若有重忧者,亦必不能解也。况且醉乡乃不能解其忧愁也,既然如此,则入醉乡者,皆无忧愁也。 啊!自刘伶、阮籍而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中大有人在,而天下则仿佛无人矣。其境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醉入其中而不知出矣。或有不入其中而迷乱者,焉无其人哉?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者,皆指醉人而笑。反之,应呼之为真正醉乡之徒也。 2. 古文醉乡记全文翻译,急 作品原文编辑 昔众尝至一乡陬[1],颓然靡然[2],昏昏冥冥[3],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4],心为之荒惑[5],体力之败乱[6]。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7],甘旨之尝[8],以徜以徉[9],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10]。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巳。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12]。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追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音欤[13]?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14],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作品译文 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 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 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 【说明】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明指于酒国醉生梦死,颓废消沉,放浪形骸,麻木不仁之辈,但在结文中,话锋一转,直指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醉自乱,倒行逆施之不入而迷者,醒眼看醉人,切莫笑人而反笑己,五十步笑百步。全文用字简朴,笔锋犀利,生动灵活,通俗易懂。 3. 醉乡记的作品译文 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 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 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 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 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 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说明】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 明指于酒国醉生梦死,颓废消沉,放浪形骸,麻木不仁之辈,但在结文中,话锋一转,直指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醉自乱,倒行逆施之不入而迷者,醒眼看醉人,切莫笑人而反笑己,五十步笑百步。全文用字简朴,笔锋犀利,生动灵活,通俗易懂。 4. 陶渊明集的文言文的答案 《〈陶渊明集〉序》阅读训练 萧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 ) ②不以躬耕为耻( ) 11.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陶渊明集〉序》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0.①显著 ②亲自 11.从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答案举例: ①其诗语 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②其 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 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逸风飞扬资源网整理 望采纳 谢谢! 5. 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原文,解释和习题 一 原文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解释: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 ***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 *** 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 三、习题: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少辄( )醉林霏( )开岩穴瞑( ) 怄偻( )提携山肴( )野蔌( )觥( )筹交错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名之者谁?( )2.临于泉上(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 若夫 ( )5.野芳发( ) 6.临溪而渔( ) 7.非丝非竹( )8.树林阴翳( ) 9.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10林霏开( )11 野芳发 ( ) 12 临溪而渔( ) 13 非丝非竹( )14 树林阴翳 ( ) 15 觥筹交错( ) 16 已而( )17 林壑尤美( ) 18 泉香而冽( ) 19 得之心( )20寓之酒也( ) 21蔚然( ) 22深秀者( )23佳木秀( ) 24繁阴( ) 25太守自谓也( )26太守谓谁( ) 27环滁 ( ) 28诸峰( ) 29水声潺潺( ) 30乐其乐也( ) 31鸣声上下( ) 32饮少辄醉( ) 33觥/筹/交错( ) 34山肴野蔌( )35酒洌 ( ) 36前陈者( ) 37宴酣之乐( )38.伛偻 ( ) 39提携( ) 40云归( ) 41岩穴暝 ( ) 42.负者( ) 43弈者胜( ) 44.山肴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七、阅读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 6. 求长相思白居易de译文帮忙啊啊啊啊 长相思①【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行帐灯。 ②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 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明珠之子.康 熙十五年(1676)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 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 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人词选中著名之 本。 纳兰性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介公子。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 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背景】得知纳兰性德是明珠的长子,1682年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算起来纳兰性德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却是个得了痨病的年轻男子,有抱负志向有心无力似的。 也难怪30岁就英年早逝了。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 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 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点。 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 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万字了。风一更,雪一更。 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 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总的来说,写的很传神动情,可是状观处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可能和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有关。 【注释】 ①此词牌原先系唐教坊曲名,始见《全唐诗》。双调,三十六字,三平韵,一 叠韵为正体。 又名 “山渐青”、“吴山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相思令”、“越山青”、“忆多娇”、“双红豆”。 仄韵 者名“叶落秋窗”。 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 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品评】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 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允称即小见 大之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 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 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 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何以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思 乡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 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 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 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 响?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 心理情态能初充分表现出。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 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对, 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 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元明清词精选》【鉴赏】此词可能是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者随清圣祖至关外时,途中所作。 上阕前三句描述作者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与圣上踏上关外,而关外历来是清满族统治者的发源地,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山一程,水一程,”表明路途的遥远和回乡的艰辛,“夜深千帐灯”一方面写出了回乡队伍的庞大,一方面也透出作者淡淡的乡愁。 下阕前三句表达作者思乡情切不能入眠。 “风一更,雪一更,”一方面写出的关外即作者的故乡的气候,一方面有写出作者因此而被引起的乡愁,作者深夜听着风雪交加的沙沙声,无心睡眠,一更又一更敲过了,“近乡情更怯”。“聒醉乡心梦不成”一句用的妙,“聒”风雪的声音,作者听着风雪的声音更加思乡以至连思乡回家的梦都做不成,思乡之切,之深,之浓,令人潸然泪下,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可惜故乡听不到作的思乡的心声,整首词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因为眼前的山山水水,风雪和灯引。
醉乡记的作品译文
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说明】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明指于酒国醉生梦死,颓废消沉,放浪形骸,麻木不仁之辈,但在结文中,话锋一转,直指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醉自乱,倒行逆施之不入而迷者,醒眼看醉人,切莫笑人而反笑己,五十步笑百步。全文用字简朴,笔锋犀利,生动灵活,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