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主要让学生明白一些事理,通晓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吧,更多事迹请关注。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二找标点;三找重音;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 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理解题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然后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1:出示图片,认识弓箭 弦)做一个射箭的动作。 3、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有胆量接受挑战吗?“惊弓之鸟”中的“鸟”指的是什么?(大雁)出示: ( 课件2: 大燕 大雁 判断哪个对, 随后出示大雁图片)问:你知道哪些大雁的生活习性?(候鸟、群居生活对,大雁喜欢过群居生活,它们成群结队地居住在水边,成群结队地展翅高飞) “惊”是什么意思(惊吓,害怕)之:的 “惊弓之鸟”的意思是:A、害怕弓箭的大雁。B、害怕弓弦响声的大雁。 4、谁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一下这个成语故事,其它的同学可以在心里默默和她一起完成。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过渡:看屏幕,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效外去打猎。 (课件3 出示课文插图) 你从图上能看出谁是更羸,谁是魏王?请说出你的理由。(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2、引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打开书找一找,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指名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课件4 演示一只大雁在飞,边飞边鸣。 出示句子,指名读) (看到这样一只大雁,你会想到些什么?老师想把“鸣”换成“叫”好不好 课件) (2)过渡:更羸似乎也想了很多,并且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推断: (课件5 出示句子: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指名读。有关联词语,做上记号(只要-----就),练习说话。 师:魏王的反应是(课件5出示句子:“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如果,在“说”和“问道”前面加修饰词,想一下加什么最符合两个人的心里(课件5变成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信心百倍)地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半信半疑)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3)、指名读。师过渡:接读:更羸彬彬有礼,谦虚地说,请让我试一下。 设疑:更羸成功了吗? 3、引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课件6出示文字: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评 价 :大雁 掉下来了吗?可我没看见呀?你刚才读的时候,弦声不够响,大雁没听到,所以没掉下来。生再读了一遍,这次,他强调了"嘣"的一声响) 师:这么响,我都被吓了一跳,难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了。 (3)读了这段话后,你们有问题吗? 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这段话中有两个"直",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课件7出示课件做选择 两个直字)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大雁直往上飞"中的"直"是"拼命"的意思;"直掉下来"的直是"垂直"的意思。) 你们猜一猜,当那只刚受过伤的大雁听到弦声时,它心里想什么? 完成板书 裂 飞↗ ∣ 怕↗ ∣ “嘣”↗ ↓ 直掉 师: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的一声。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看来这一次更羸高明之处不在于拉弓,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4、分角色读(6------9段) 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6到9段。注意扮演哪个角色,就得像哪个角色一样说话。(课件8出示:惊弓之鸟 大吃一惊 两个惊意思一样吗?) 5、研读9段 (课件9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1)默读这段话,思考,哪些是更赢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更赢分析到的。哪些是更羸得出的结论。指名回答 (2)完成课件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分析: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结论:不用箭 只拉弓) (3)出示句子: (课件10: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A.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B.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仿照句子说一说: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4)我们再看: (课件11:出示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放在句中自由读。 6、研读一自然段 师: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结合实际、拓展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 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的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3、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4、教师小结:大雁自己吓到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5、像这样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成语故事》。认真阅读,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惊弓之鸟》是几年级的课文?
《惊弓之鸟》是几年级的课文?三年级“《惊弓之鸟》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惊弓之鸟》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r8eKjsXpbtRIAf5clmH8g?pwd=yiou 提取码:yiou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 #三年级# 导语】《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通过观察天上的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叙述的:更羸说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掉了下来;更羸告诉魏王虚发雁落的原因:这是一只惊弓之鸟,心里害怕使它掉了下来。为了使故事吸引人,课文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成为这篇课文的特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重点,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他的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它叫声悲惨,说明他善于观察,会发现问题;二是讲他认为大雁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说明他善于判断,会分析问题;三是讲他认为大雁听到了弦响,一害怕就会掉下来,进一步说明他善于分析,判断准确。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练习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二是学习把看到、听到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三、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本课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这段话讲了更羸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说的是他进一步地分析:这样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就挣裂了伤口;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搜集成语故事,并会讲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义,课文最后一段是更羸说的话,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根据什么判断是受伤的大雁?别人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2、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学时,学生可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3、朗读,感悟。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更羸与魏王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表现出更羸的自信,魏王的怀疑。要用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可强调“不用”“只要”“就能”等词语;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这样的”。第二次对话,要用惊讶和兴奋的语气读魏王的话,“啊!”“真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真”“这样的”;要用平缓的语调,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可适当强调“不是”“受过箭伤”等词语。第三次对话,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表现出他惊奇的心理,“你怎么知道的?”可强调“怎么”这个词;读更羸的话,语速可慢一点,语调可平缓一点,表现出他分析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言之成理。在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上,可安排分角色朗读,促进理解。最后,把课文末段背下来。 4、讨论、交流。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是理解的重难点,可让学生联系全文质疑、讨论,更羸是怎么推断的?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三层意思以及三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飞得慢,叫得悲惨,推断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因为受过箭伤,孤单无助,心里害怕,听到弦响,就往高处飞;一使劲飞,伤口裂开就掉了下来。让学生在这三个因果句的推断中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统一。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学习本文后受到的启发。 5、积累、运用。通过抄写或背诵,学会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句段;并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来检测词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养成主动积累成语的习惯。 6、关于识字、写字。“愈”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音。“弦”“惨”是前鼻韵母,“命”“痛”是后鼻韵母,要注意分辨。指导学生写字时,“魏”“愈”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要注意笔画的写法和在字中的搭配关系。写“魏”时不要少写“”,“弦”不要少了最后“”,“愈”不要少写第三画“”,“痛”不要少了第七画“”。 7、拓展活动。 (1)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活动。 (2)开展“精彩成语故事大家说”活动。 五、参考资料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教学内容: 《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l学生情况: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采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悬念已经不能当作秘密来讲了。 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l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关键词句品读朗读感悟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认识。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能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说,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课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三下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下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下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文中因果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谁的问题提得好? 整理问题如下: 1、更羸为什么不用射箭也能射下大雁? 2、更羸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3、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想到,没有发现? 小结:让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二、阅读课文5自然段。 1、更羸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下来了,真有这样奇怪的事吗?小声读课文5自然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一句话有七个分句,这个句子真长,练习读通顺。 3、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更羸怎样拉弦。 大雁怎样从空中掉下来 4、读读更羸拉弦的分句,你眼前出现什么画面?(更羸自信,信心十足) 5、读大雁掉下来的分句,比较两个“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直往上飞 :一个劲的,不断往上飞,说明大雁飞得很急 直掉下来:一条直线的落下来,说明大雁完全没有力气挣扎了。 6、练习朗读,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大雁被弓弦的声音吓得掉下来) 小结:为什么大家知道大雁是被弓弦的声音吓住了,掉下来的?课文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三、小声读课文9自然段。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什么? 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板书:飞得慢,搅得惨 2、第二句说什么? 大雁飞得慢,叫得惨的原因。板书: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3、引导分析飞得慢和受过箭伤的关系:因果关系,先说结果,再写原因 分别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句话。 4、三四句讲的什么?分析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的原因。 用上“因为……所以……”把2句和34句连起来说一说。(因为他离开……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往高处飞;因为他受过箭伤……还在作痛,所以他一使劲……就掉下来了。 5、归纳总结更羸分析过程:首先看到、听到(观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断推理(推理),谁能看着板书说说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6、更羸的观察、分析、推理是对的吗?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5自然段;一只大雁 小结:通过课文的前后联系,我们可以知道更羸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 7、你认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原因仅仅是他箭法好?真正的本事是什么?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而他能发现? 更羸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判断,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8、朗读这一段,读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四、朗读练习。 1、大家已经知道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当时魏王并不知道,他当时共说了几次话?抽生朗读 2、要读好句子,可以按以下四步来读 a、找提示语。 b、找标点符号。 c、找重音。 d、有感情朗读。 3、同桌交流练习。 4、抽生展示,评价 5、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故事中的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如果用来指人,是指什么人?受过惊吓,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害怕的人。 3、生活中、电影里、小说中见过这样的人吗? 总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词语或短句,几乎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来源及典故,希望大家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语文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说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二、理清课文顺序,思考问题。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自主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1、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写,哪些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2、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三、交流汇报。 (一)学习1—4自然段 1、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写,哪些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自然段 1、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学习7—9自然段 1、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句子训练用“因为,所以”写句 5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3谈学了本课之后的收获,谈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五、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学习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 1、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板书: 飞得慢 叫的悲惨 观察 10、惊弓之鸟 受过箭伤 孤单失群 分析 害怕 高飞 掉下来 判断 三下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一故事,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首先写更羸先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没有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弦,大雁果然从半空里掉了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了他是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原因。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设想: 本课虽然的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凭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本位任务一定不能淡化,于是研究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上。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如何巧妙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怎样通过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2、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理解“能手” 及人物关系。 ⑴理解“能手”。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②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说一句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非常丰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2、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2)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⑴小黑板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 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来读一读,为我们的“成语故事会”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设计。 (一)、填上动物名,组成成语。 亡( )羊补牢 惊弓之( ) 双( )戏珠 守株待( ) 画( )添足 老( )识途 对( )弹琴 盲人摸( )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赢一共说了( )句话。第一句是更赢看到大雁( ),听到大雁( );第二句是更赢分析大雁( )的原因。从这两句话看出更赢知道( )。 2、第三,四句写大雁(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更赢知道只需( )不需( )就能( ) 3、更赢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是因为他善于( )善于( ),说明更赢的确是个射箭( )。 (三)、造句。 能手: 因为……所以……: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三下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 教学难点 :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成语,在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中,是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成语也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民族文化,你们一定累积了许多成语,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看看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又讲述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师板书。 二、复习 1、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他()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是(),就把()。 2、检查词语情况。 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们来看看。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打猎、射箭、疑惑、拉弦、嘣的一声、悲惨、愈合、孤单失群、大雁、裂开 (1)谁会读?指名读。 (2)知道魏国是指哪里吗?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请生齐读“魏国”。 三、理解课文 1、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1)学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了解了什么,或你不了解什么? (2)什么是“射箭能手”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2、如何射雁 (1)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学生自读。齐读。 (3)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好几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两层意思读到这个填空题里去呢?指名读,齐读(逐步出示填空内容)。 ①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②再读这段话,你有问题要问吗?引导理解两个“直”字都意思幻灯出示5-词解。 3、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理解“惊弓之鸟”本意。齐读。 幻灯动画演示:先斜向上飞,点击图片“弦响”,后垂直掉下来 4、是何原因 (1)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朗读第9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①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②跟你的同桌说说,汇报。第一句看到……,听到……(变红字) (2)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板书:飞得慢叫得惨观察。 ①那第二句话再写什么呢?。板书: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变蓝字) 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 请学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②也就是说更羸看到……想到……;更羸听到……,想到……。 3、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变绿字) (1)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 4、你能用因果句式想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齐读 5、你有什么话对更羸说吗? 四、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生答。预设: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 2、如果你是那只大雁,你觉得怎样做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3、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吗?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幻灯出示13 4、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 (1)老师先来说一个: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2)你们也有这样的小故事吗? 5、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排演课文。 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观察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分析心里害怕↗ ∣ ∣听到弦响↗ ↓ 判断掉了下来
写作文导入是指什么
1. 作文的导入,写作方法,命题属于作文的啥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目录 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二、审题方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追问法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1)审题关(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 你我他、一个人/ “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泛指手脚动作。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2. 作文的题记指的是什么 题记,即写在文章开头的文字,好的题记如篇首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因此,给作文写个题记,已成为学生作文的一种时尚的形式,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怎样写,结果弄巧成拙。 那么,应该怎样写好题记呢?我想有这样几种形式可以借鉴: 一、导入式:引线穿珠,贯穿全文 “导入式”的题记,是本文的“纲”,全文围绕题记展开,其作用在于总领全文。例如有一篇题为《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的文章,它的题记是:“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那么,它的文章内容就确定为“他们”的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文章便可一气呵成。 二、引用式:引用名言,力透纸背 “引用式”题记,看似简单,关键在于引用恰当,题记要与内容相符,否则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引用得恰当,有两大作用:一是展示作者文化积淀,有文化修养;二是为作文确定了写作内容。 例如有一篇以“头”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位小作者就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作为题记,在正文里写了“奶奶”的白发染黑发,为的是留住已逝的青春;“妈妈”的黑发染黄发,为的是追求美。从而写出了几代人染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心语式:简练含蓄,寓含深刻 “心语式”题记,富有丰富的哲理,是作者对事物的辩证思考,从而总结出精僻论断,它需要作者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而又一分为二。例如《寻找快乐,精彩人生》一文的题记是:“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与快乐,只要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有新的感受与发现。” 另有《画》一文的题记:“有那么一种很小的世界,它就是舞台;有那么一种很大的舞台,它叫做世界。”诸如此类的题记,足见作者的聪明才智。 四、抒情式: *** 倾吐,感人肺腑 “抒情式”题记,是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或感慨,以议论抒情的笔调放到文章开头,起到画龙点晴、升华主题的作用。例如一篇写王子——巴乔的文章,题为《明镜中的完美》,题记是:“你一生追求完美,却不知你在我们心中早已完美——王子,巴乔!”还有《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一文的题记是:“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五、对比式:对照衬托,凸现主题 “对比式”题记,是将事物的多个层面对照排列在一起,凸现其特点。例如《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题记:“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这样,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的行为是“智者”,而不是“愚者”,也不是“庸者”,主题突出出来了。 写好题记,的确很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作文形式,而且为读者的阅读起到提高或导引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切实指导好学生写题记。 3. 语文课上,这是什么导入 悬念导入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课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创设情境, *** 导入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 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三、谈话导入,扣题引发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 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 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 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四、回忆影片,揭示课题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达4万余箱。 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财政困难。 1838年清朝 *** 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这里又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六、谈话导入,启发思考如在。 4. 小学语文课导入方式有哪些及举例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 *** 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4、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 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5.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入境、入情、入理、入文分别指什么 “ 披文入境”一般是在 语文教学中常说的,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作者因情动而创作出作品,作品体现作者的情;而读者欣赏作品就要入情,通过文辞去了解作者的情意。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者凭借语言文字,与作者头脑中的“画面”相会,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活动的画面,这样才能由“境”而入“情”。这是文学欣赏的基本过程。 6. 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原发布者:燕子7700000 1课堂导入手法有哪些导入的手法有:1、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2、直观导入,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图标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于教学内容相关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3、故事导入,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小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4、实验导入,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5、问题导入,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6、情境导入,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等,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7、温故导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的知识有关的旧的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合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8、悬念导入,指在教学中,创设导游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9、经验导入10观念冲突导入11、板书导入12、活动游戏导入13、练习导入。3本次课的重点是课堂导入技能的分析。通过学习,才感觉到一节好课的开始关键在于导入上。记得有这样一句俗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
写作文如何引入
1. 如何给一篇文章写导入 导入语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章的起笔,常让人费尽心机。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一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的探索,我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 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是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在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是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是进行说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法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9课《壁虎》。 (板书:壁虎)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该加还是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一遍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故事”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课堂实录)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略)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深刻印象。 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五、“音乐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的课堂实录)(上课 *** 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 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 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在《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中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六、“图画”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 (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这叫弦。 (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 (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堂新课的导入语的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它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的知识以及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等。 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拘囿于类的束缚。 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在备课中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诚心为您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非常感谢,有用的话,给个好评吧O(∩_∩)O~。 2. 如何写一篇文章的导入语 故乡的春天是清秀的,带点朦胧。 三月的早上,故乡的天空笼着一层薄薄的雾,像一位遮着面纱的羞答答的姑娘。深深的院子被篱笆围着,围墙棕色的木桩上缠着翠绿的藤蔓,紫色的牵牛花星星点点散落在绿蔓间。 村庄似醒非醒,喔喔的鸡鸣声,也搅不破这乡村春日早晨独有的宁静。村子东边有个小小的池塘,池塘四周全是鹅黄的柳树,柔柔的枝条倒垂水中,映得池水翡翠般青绿。 清风拂过,池水微微漾动,犹如明眸少女浅浅的微笑。站在池塘向前望去,是一大片嫩绿的菜地:胡萝卜,小油菜,它们袅袅亭亭,娇嫩鲜亮。 几只鸟从菜地掠过,遗落一地清脆的叫声。远处,吃草的小牛偶尔抬起头,嗯啊,嗯啊,叫声悠远而苍凉。 这是一块清爽的土地,闻着淡淡的花香,静听鸟儿浅吟低唱,是沉醉,是模糊,觉得季节可以捧在手心,星星能用春光点亮。哗哗,不知哪个淘气的孩子扔了一块石头在池塘里,惊得鱼儿轻跳起来,池塘一片光亮。 呵,薄雾早已散去,太阳出来了。离开故乡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好几年了,城市的灰头土脸使我觉得时光黯淡,我盼望细雨,盼望轻雾,我期盼紫的花、绿的藤朦胧在眼前。 什么时候我能再回故乡,掬一捧小池清水,洗去思念的尘土。 3. 怎么根据作文要求引出一篇记叙文 [思路分析]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 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 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 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