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山上下乡

下过乡的知青,你知道现在都在干嘛吗?

下过乡的知青基本上是四零末,五零后。现在干什么的都有。下乡时赶上第一次高考,能力强者考上大学的不少,现在事业有成很多。仍在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业奔波奋斗着成为富人了。再有就是一般能力者,回城务工,正常退休了,过着正常退休人的生活。还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在人世的也不少。在新中国上世纪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也都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国从1968年开始有知青,到1977年最后一批下放知青,共下放总人数有1600多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群体,最后1976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积极倡导和坚定领导下,恢复了中断已久的“高考制度”,随后就是在中国大陆境内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鉴于这种历史状况,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知青们都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她)们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乡知青”甚至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标签。知青这个专用名词,准确地来说是指“老三届”上山下乡的中学生。其中既包括1963秋季以后升入初中的学生,同时也包括升入高中的学生。截止到1966年秋季为止。初中、高中各有三届毕业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68年开始,这些当年已经毕业或者没有毕业的学生。1966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学校就停止上学了。一部分人原本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回到各自家里种田,他们叫回乡青年。另外一部分吃国家统销粮的学生,几乎全部告别了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当农民(除极个别特殊情况留城)。有的人结婚早,孙子孙女也上高中或大学了,他们不用为儿孙服务了。这部人可以游山玩水,逍遥自在。也有的喜欢打麻将,万里长城永不到。也有的喜欢炒股,钱进钱出,玩的不亦乐乎,也玩的垂头丧气。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活法。没有好与不好,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好。现在老知青们已不在为衣,食,住而担忧。也不再怕下岗失业,退休工资多与少也不必在乎了。只要健康快乐的活着,就是赢家,就值得庆幸,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如鸟儿已飞过,天空未留一丝痕迹。

当时为什么会下乡当知青?

在新中国成立后,知识青年可以说得上是‘内外无忧’了,并且还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拥有着美好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知识青年的家庭都非常的优渥。
而优越的家庭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经历过艰苦的日子,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对老百姓之间的悲欢离合更是谈不上,本质上表明知识青年的社会阅历还是较低的。
所以就难以为人民服务,而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则给了一个青年人实践的机会。除了让他们感受农村生活以及农民生活的疾苦之外,也是为了使他们认识和了解农村。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基数激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经接近八亿,最为重要的是,大批的人口都聚集在城市之中,在我国还不完备的城市系统中,这间接导致城市内部的压力不断扩大,负担越来越重。
而与此相对应的,农村地区可以说得上是地广人稀了,在边疆地区更为明显,而上山下乡运动,直接缓解了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知青下乡的意义及目的

意义:1.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2.缓解城市供给压力。3.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4.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大量劳动力,一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村带来新的种植理念,引导农业发展。5.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给知识落后的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以后政府执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6.从某种程度上位终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目的:1、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因此当时认为他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必要;2、希望他们把一些科技、文化传到农村;3、部分反革命组织企图以此为借口,打击异己,全面夺权。扩展资料: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3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


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下乡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在东北大家睡的是火炕,几十人住一大间里,外面有专人烧炕,往往外面冰天雪地,屋内却是温暖如春。但是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外面烧得过猛,屋内的温度直线上升,睡在前排的就像洗桑那浴,还经常发生火情。下乡最痛苦要数上厕所了。那时的厕所在那用土墙垒起来、几块木板搭起来的的厕所里“方便”,四面透风、寒风刺骨,用不了一会儿就让你冻的半死。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深一脚浅一脚上厕所要带个手电,外来人不知道这是厕所,看到前面蹲着一个黑影,灯光一闪一闪的,以为碰到狼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