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螳螂拳

螳螂拳是什么拳?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汉族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电锯
电锯,又名“动力锯”,由德国人安德雷阿斯。斯蒂尔于1926年发明,极大的节省了切割材料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电锯以电作为动力,用来切割木料、石料、钢材等的切割工具,边缘有尖齿。分手固定式和手提式,锯条一般是用工具钢制成,有圆形的,条形以及链式等多种。


螳螂拳怎么练

1.擒拿当对手攻出正拳时,首先用右手挡其架势,并以手掌抓住对手之右腕,继而突出左手扣住其肘部之麻穴2.取眼先出右手架住对手出击之右拳,同时反守为抓,再出左手食、中二指突击对手眼部(螳螂拳出左手时,抓住对手右腕的右手应用力往右后带)3.由反钧手变插掌(或拳)以左手抓住对手右拳往自己下半身部位拉,同时出反拘手敲击其下颚,随即手指握紧成拳,顺势打击对手之胃部4.由横拦手变点穴当对手以左右两手连续攻击时,先出左手对开并抓住对手左手腕部,随后借右反钩手先出击对手的左侧头部,接着由横拦手变点穴,右手指尖点向对手太阳穴5.暗脚借右手格开对手之右拳,再以擒拿或取眼的方法,近身肉搏用膝盖,远攻用脚尖来踢向对手6.锁喉右手先缓冲对手之右拳,旋即抓住其腕部,并出左螳螂手,以指尖刺向对手的喉头7.解擒法右手腕被对手抓住时,可将自己的右手旋转一圈,先脱开后立刻扣住其手脖颈处,顺势拧转

螳螂拳的身法

螳螂拳的身法如下: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螳螂拳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螳螂拳简介螳螂拳在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特色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编制了一些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并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一批螳螂拳高手。

螳螂拳的八个招式

螳螂拳的八个招式:骑马式、豋山式、坐虎式、坐盘式、捕蝉式、虎头式、塌机式、寒鸡式。螳螂拳又叫作八步螳螂拳,在基础的桩功及步法训练上有八式及八步。所谓八式,是从繁杂的招式中归纳整理出来的八个基本式子,经过训练熟悉后,才能在练习套路时易于达到招式的正确要求,并奠定下技击时发劲的功力基础。八步分别为:拔步、窜步、叠步、入环步、登塌步、挪步、行步、拖步。八步是窜跳步法的练习,主要花训练式于的转换当中,步法移动的稳定性,使得重心的移转能更灵活而平稳,以便身体能适应各种姿态的变化,达到套路及技击的要求。因为螳螂拳的八步在训练过程中是非常的重要,又是其他拳法所没有的,所以成为八步螳螂拳得名的由来。螳螂拳属象形拳,是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较早传承于胶东半岛,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深受武术爱好者推崇,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螳螂拳为王郞因比武失利后观螳螂斗蝉的情形后顿悟所创,现在螳螂拳已形成了南北螳螂拳两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