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止谤莫如自修

止谤莫如自修文言文

1. 止谤莫如自修 全文翻译 当有人说自己坏话的时候,应当先退一步,在自己身上寻求一下根源。 如果自己存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行为,那么人家说的就对了。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地方,那么他们的话就是虚假不实的。 人家说的对,就不要怨恨人家。说的不对,是无中生有,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又何必再反过来报复他呢?而且,听说他人诽谤自己,自己一定很愤恨,因为谁都厌恶把不好的名声强加于人,结果他们听说后会加倍地说你的坏话。这样反而不如自己沉下心来,加强自身的修养。 有谚说:“救助寒冷没有比皮毛衣服更好的,阻止别人说坏话,没有比加强自身修养更有效的。”这话说的实在好啊! [评说]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指责、议论甚至诽谤。 作者从对己严、待人宽,严格要求自己的立足点出发,进行议论。其姿态之高,肚量之大,很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树正不怕影斜。事实总是事实,真理终归真理;事实胜于雄辩,真金不怕火炼。 一句话,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要想行的正、立得直,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执法意识,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再强大的诽谤风暴,也要冷静地进行分析和思考,本着“有则改,无则戒”的精神,宽宏地对待,妥善地化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在融洽、和谐的氛围 *** 同做好各项工作。 2. 《止谤莫如自修》作文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三国时代魏国司空王昶的家训中有这么一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意思是 解决寒冷的办法莫过于多穿件皮袄;防止别人说长道短,莫过于加强自身修养。 王昶chǎng,(?-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讨伐毌丘俭之乱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死后谥号穆侯。 张恨水先生曾写过一篇《为人应当接受批评》,他说:“生平很少和人打笔墨官司,就是人家指出我的名姓来教训一顿,我也不曾回复一个字。这样做,我并非怯懦,也并非过分的容忍。我有个感想,我错了,止谤莫如自修。我不错,最好借事实来答复。 这是一个办法,也许不适于他人,但至少我自己,在做人上纠正了不少错误。而三十年来的写作生涯,略有寸进,一大半也就是根据别人的批评而得的。”恨水先生对待批评的态度,很值得当今文化人学习。 止谤莫如自修 有人说坏话,该怎么办? 古人给了我们智慧,就是“止谤莫如自修”。 谁能做得到!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奋起反击,为自己申辨,说出自已的委曲,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成功案例,一举击败诽谤者,重获美好名声。 可问题是:坏话并未绝迹,反而,可能,还会越来越多,不胜其扰。 又该怎么办?每一次都去反击吗?胜了又如何?是不是反击一次心情糟一次?又是什么样的人在说坏话,值得你去反击吗?坏话它会绝迹吗? 每个人都有缺点,当你的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的时候,那么坏话也就快要到你耳边了,有些坏话并不是因为过错,而是双方的认知上有很大的差距,当然生活中还有宋祖德这样的大嘴巴,天生就喜欢说人坏话,所以坏话不会绝迹,它犹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 听到坏话,一味反击,并不明智。先得看是谁在说你坏话,象宋祖德这样的人你越反击他越开心,不理他反而更好,再得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对,硬是犟着说自己对,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坏话。 如果确实自己无错受过,把事情说清说明也就行了,让自己的心受一遍两遍“污染”就该赶快逃离,观众、听众们自有自己的判断,你想凭主观努力去影响观众、听众的判断,并非不可能,只是太累,没有必要。 就算观众、听众们最后认定你确实没有错,是别人错怪你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你辨白的过程中,你不过是在重复着痛苦、烦躁、愤怒,你没有意识到自身固有的缺点,也许这一次你是被怨枉,那么下一次就是真的,如果习惯了辨白,反而会使自己丧失承认过错的能力。 回头再去想想“止谤莫如自修”,确实是一种智慧。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错,那么就应该自修以改正错误,如果是认识上的差距或是别人的遥言,那么应该相信“谣言止于智者”,遥言会不攻自破,该说的话要说,说完就可以弃之不顾,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你已经处理完毕。


请问个问题

抛开人情世故,即便是A把借书证弄丢了,B捡到后去借书,可A同样要赔偿书的钱,因为图书馆认的是借书证,而不是人,借书证是A的,赔偿自然也由A来承担。

再言之,若A找到B,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A可以告B,捡到物品应该交还失主,而不是自行利用,这是一个道德底线的问题,正如捡到一张银行卡,若发现没密码,你是否就可以自行使用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所以B擅自使用A的借书证是不对的,如果因借书证引起的大量经济损失的话,B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