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孙姓的现状
孙姓的现状现在大致分布在全国沿海地区,是一个发源比较悠久的姓氏,姓氏人口也是比较多的。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氏的起源: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
孙氏的由来
孙氏的由来:1、起源于“子姓”。2、起源于“姬姓”。3、起源于“妫”、“姚”姓。4、起源于“芈姓”。“子姓”:商朝末年,朝臣比干因为受到纣王的杀害,其子孙为了躲避祸患,纷纷改姓,其中有一部分就改了孙姓,这就是孙姓的由来。
“妫、姚”姓:说舜帝的本姓为“妫”,因为其生在姚墟,后世也有一支以地名为姓氏,为姚。舜帝的直系子孙一支以“妫”为姓,舜帝的直系后代妫满被周武王封到了陈国中有一支就以封地“陈”为氏。
几百年后,陈厉公妫跃的儿子陈完因为一些事情逃奔到了齐国,又把陈氏改成了田氏,叫做田完。田完这一支,后世子孙中有个人叫书,字子占,因为征伐有功,被齐景公赏赐“孙”为氏,这一脉就这么传了下来。
孙氏的起源
孙是中国人口第12多的姓氏,在渤海湾和中国东北最有影响力。今天,孙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4%,总人口超过1800万。孙的名字与图腾孙,这个儿子的儿子叫孙子,这是孙的本义。字孙继子而部。是延续,意思是永无止境。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孙子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小小的人形,右半部分是一根绳子,有连接的意思,表示子孙延续的意思。“孙”的引申有再生、旁系生成、延续之意。在古代,名字中常使用孙子,是祖先对血缘延续的期望和对后代的祝福。孙应该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原始的氏族精神崇拜。孙氏的起源与演变孙氏主要有四个来源:姬姓、严姓、妫姓、子姓。第一个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灭商,立其弟为康侯,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狱联合殷王武庚造反,被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平定。因康舒出兵逼殷于淮,在平武庚之乱中立功,被封为淮侯。周成王把康舒当成周思蔻,把魏国的财宝给了他,想把康舒迁到魏国去。康叔死后,正式封康叔的孙考伯为魏侯,古城在今河南省朝戈市淇县。所以康叔在历史上被称为卫叔,是谥号之名。春秋初,魏武公佐因在周朝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龚伟的儿子孙辉、孙辉的孙子吴忠义和吴中家族都以他祖父的名字为姓氏。这个姓的姬姓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了。第二个来源来自姓氏。春秋初,楚王韦嘉之孙,韦嘉之子哀拉,又名孙帅和孙叔,成为楚庄王的灵隐,其子孙以其名为氏。孙帅曾住在思齐,即现在的河南淮滨县东南。这个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了。第三个是出自桂氏。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于周,的君的直系后裔是桂。陈果是西周十二王之一,地位仅次于“五霸”。公元前672年,的儿子陈万逃到齐国,改陈为田。齐景公时,孙田欢子,陈完的第五子,即齐国大夫田武玉,其子因伐居有功,封于乐安。古城今山东惠民,赐姓孙氏。这个名为孙氏的Gui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第四支有其姓。商朝末年,朝纲混乱,纣王神智恍惚,纣王的叔父是个偏执狂,商朝一位贤明的大臣因谏而被杀。他的后代避难并改变了姓氏,其中一个被命名为孙氏,因为它是皇室的后裔。支子姓孙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外源基因的整合第五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改姓孙的重大事件还有:战国名将荀子的后代为避讳西汉皇帝,改姓孙;西汉滕公的曾孙夏侯_,随祖父姓改姓孙;三国时孙坚将改姓孙。少数民族主要使用孙氏:唐代契丹人有孙氏,清代满族八旗有孙家世改姓孙氏。这些外族人与汉族长期杂居后,大部分被同化为汉族的孙姓。S的分布和迁移秦汉以后,桂姓成为全国孙姓的主力军,从山东向四周扩张,西入太原、山西,南至浙南,西南达湖北。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江南的孙氏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孙氏家族。到了唐宋时期,孙氏已遍布全国。形成于宋代的“百家姓”的第一句是“千孙”,由此可见孙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也进入台湾省。宋朝时,孙姓有10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是宋代第十一大名。孙姓最多的省份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其中孙姓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是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孙姓在长江以北的布局形成于全国,以及安徽、河南、苏茹和长江流域两个孙姓集中区。明朝时期,孙姓约有1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是明朝第十四大姓氏。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四省,其中孙姓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是陕西、河北、安徽、山西、河南等省。浙江是孙姓第一大省,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20.8%。浙江、江西、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孙集结的重心开始东移。孙氏在当代的分布与图腾孙姓当代人口已达1800多万,是中国第12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1.44%。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约占孙总人口的28%,其次是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等省,集中程度为41%。山东是当代孙氏第一大省,拥有孙氏总人口的18%左右。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的分布格局是北多南少。华东沿海省份与东北三省相连,是孙姓分布的高频区。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在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1.8%以上,最高时达到4.3%。它的覆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8.6%,大约有56%的孙族人居住在那里。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该地区孙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4.2%,约有24%的孙姓人口居住在该地区。孙姓传统文化王氏,孙氏郡,主要包括、陈留、太原、乐安、富春、东关、等地。除外,孙的艺名还包括、孝友和《孙子兵法》。“富春”的堂名名叫孙武,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兵法去见吴王,拜他为将军,西破楚国,北征齐鲁,战功卓著。吴王封孙武为富春侯。“薛莹”这一谥号出自晋代御史孙康。孙康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油灯。据说,在冬天的一场大雪后,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最后成了名人。孙氏重要姓氏的对联有以下五副:军人的祖先家训格言孙奇峰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声名显赫,学识渊博,家训思想备受后世推崇。他非常重视在政治上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设置了《孝友堂家训》和《孝友堂家规》来训诫他的儿子们。他认为:“古人被训练得正直,使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难就难在被训练的不好,等习惯成了习惯,就开始想补救办法了!”所以“养孩子是家庭的第一关心”,教孩子是第一要事。提倡“教家以身作则,以质为先”,“存士节,修耻”,反对“爱不劳而获”的“鸟犊之情”。建议哲学家们“诚实正直”,“安于贫穷,在修德谦虚,说话谨慎,勤俭节约”等等。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从755年到79000年,收集了历代孙姓名人521人,占名人总数的1.15%,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13位;孙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名第15位;孙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名第17位;孙著名艺人占全国艺人总数的1.27%,排名第15位。从闻名中外的孙吴,到79000,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人不计其数。主要人物有:春秋时期的爱马者孙杨伯乐;战国军事家孙膑;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君主孙权,魏经学家孙艳;西晋文学家孙楚,著名学者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胜;唐朝宰相孙茂道、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画家;五代和周朝以后,有著名诗人孙、孙光宪;北宋学者孙爽,著名学者孙福;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明清时期的科学家孙、学者孙奇峰;清代直隶总督孙嘉淦、儒生孙星衍、儒生兼语文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元祥;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洋直系军阀孙,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当代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孙大中,蚕农,农业化学家,经济学家孙,哲学家孙叔平。孙姓血型孙氏家族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2.1%,A型占28.3%,B型占30.2%,AB型占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