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一女嫁三夫

三国时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他为啥要传位给最小的儿子?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在位二十四年的东吴大帝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此之前的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已经立最小的儿子年仅8岁的孙亮为太子,这是孙权第三次册立太子,所以孙权病逝后年仅10岁的孙亮登基为帝。可是孙权有七个儿子,而且他不可能不清楚历史上幼帝登基的种种弊端,可是为何却偏偏还要传位给年仅十岁的幼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先来看看孙权临终前其七个儿子的情况:长子孙登生于209年(孙权向关羽求亲就是为孙登求的),229年孙权称帝之时就册立孙登为太子,20岁的孙登风华正茂,正史上对他赞誉不少,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就点评孙登:''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事实上孙登也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太子,他多次劝谏孙策,处理政务也是井井有条,可惜孙登却英年早逝,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孙权为之悲痛不已,在诏书中提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孙权次子孙虑生于213年,不过去世得更早,232年年仅20岁的孙虑去世。242年孙登去世一年后孙权立当时最年长的三子孙和为太子,不过此时的孙权已经是年逾60岁的老人了,从重立太子的那一刻起孙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就反复无常,原因就在于他对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一样宠爱,在孙和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又封孙霸为鲁王。孙霸一方面深受孙权宠爱,另外一方面他和更受孙权宠爱的全公主孙鲁班结成同盟试图谋夺孙和太子之位,这就是对东吴后期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二宫之争'',在夺嫡之争中群臣纷纷站队,比如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等重臣支持太子孙和,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人则支持鲁王孙霸。“二宫之争”的最终结局是两败俱伤: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并赐死鲁王孙霸,如此一来太子之位就只有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和七子孙亮三人可争了,那为何孙权舍弃年长的五子和六子,却立年仅8岁的孙亮为太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孙权后宫之争了。《三国志-吴书五-嫔妃传》中为孙权的六位夫人立传,分别是谢夫人、徐夫人、步夫人(皇后步练师)、王夫人(大懿王皇后)、王夫人(敬怀王皇后)、潘夫人(潘皇后),其中生有二女孙鲁班和孙鲁育的步夫人、生有孙和的王夫人(大懿王皇后)以及生有孙亮的潘夫人(潘皇后)最为受宠;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位未立传的嫔妃,比如孙霸生母谢姬、孙奋生母仲姬以及袁术之女袁夫人等等。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和七子孙亮三个太子候选人当中,孙亮生母潘夫人最为受宠(当时同样受宠的步夫人和王夫人已经去世),史称潘淑潘夫人貌若天仙,有江东绝色之称,孙权对她宠爱有加,从孙鲁班的例子可以看出孙权爱屋及乌,母妃受宠皇子皇女也一样受宠。孙奋生母仲姬地位不如潘夫人(两汉三国时期,夫人的等级比姬高多了),孙休生母王夫人(敬怀王皇后)虽然和潘夫人等级一样,但远没有潘夫人受宠,所以年老有点昏庸的孙权选幼子孙亮为太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孙权临终前他的七个儿子之中,一个被废,一个被赐死,两个早逝,最小的孙亮当了皇帝。不得不说,''二宫之争''和孙权立年幼的孙亮为太子为东吴后期动乱不已埋下了祸根,幼帝登基往往会导致后宫干政或权臣擅权专政,果然孙权一死大权先后落入诸葛恪和孙綝之手,最后不仅孙亮被废,五大托孤大臣也几乎无一善终。

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何愿意让三个女儿共侍一夫?

三国时期的曹操之所以愿意让自己的三个漂亮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共侍一夫。那是为了稳固他的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控的汉献帝。曹操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任务,对于曹操的人设定义也是有好有坏,曹操是一个好色的人,所以有很多女人,自然孩子也很多,据说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女儿,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女人地位低,再加上重男轻女,所以曹操到底有几个女儿也是个迷。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大部分也是因为夫家的缘故。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就是有名的三女共侍一夫。这要是其他的人还容易理解,但是曹操那个时候本身已经权力很大了,根本就不需要借着女儿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曹操作为一代权臣,他的女儿们也肯定都是非常尊贵的,但是他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先后嫁给了汉献帝。因为不管他的权力再大,总会有一些人是支持皇帝的,所以他就让自己的几个女儿都进宫去,监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这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由此也可以看的出来,曹操其实是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亲情可言,女儿只是他政治的牺牲品。后来汉献帝的皇后对曹操造成威胁,于是汉献帝被迫废了皇后,重新选了曹操的女儿做皇后,当时他选的是曹操的二女儿,也正是因为他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后来曹丕篡位以后,他才得以活下去,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