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枢密副使

大宋枢密使是何官置

枢密使,尊称枢相,为枢密院主官,负责统帅全国军政。枢密使最早出现在唐代主要负责军政大事、一般都是宦官当任,当然这与唐朝末年宦官当政,军阀割据脱不了关系。后来唐朝宦官更加的肆无忌惮,丞相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但是却没看到朱温的真是面孔,以致唐朝灭亡了。这个时候枢密院枢密使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人员,太监等近臣,类似钦差大臣。北宋初期的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是差遣,官阶由其所带的本官决定。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都是枢密院的长官。有时只设枢密使,枢密副使这套,有时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这套,但也有交替使用的,既有枢密使,又有知枢密院事。同设时知枢密院事略低于枢密使,但都是枢密院长官。元丰四年,神宗改制,罢枢密使,只用知枢密院事这套,这时为职事官,正二品。南宋绍兴七年后,又复置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或交替,或并立。复置后枢密使为从一品。扩展资料:枢密使起源自唐代宗永泰年间,皇帝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参赞军机;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天_元年(904),朱温命蒋玄晖担任枢密使,是为外朝臣僚担任此职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庄宗任用宦官张居翰为枢密使,与郭崇韬对掌机务,又以宦官李绍宏为枢密使。后晋天福四年(939)废枢密院,而“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开运元年(944)“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事无大小,悉以委之”。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权重,雅称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同佥书枢密院事等。太平兴国八年正月,曹彬罢枢密使。次日,王显受命为枢密副使,六月任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张逊、柴禹锡、赵_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亲从。宋真宗即位后,以曹彬任枢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峤副之。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枢密使

为什么张俊、韩世忠被封为枢密使,岳飞却只被封为枢密副使?

首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自北宋建立至当时朝廷重文轻武,即便是丧权辱国,也难改根深蒂固的思想,当时作为统治者的赵构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也就有了四位杰出的抗金将领,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史称“中兴四将”,他们的努力令局面稍为稳定,经典的战役我想楼主早已烂熟于心。而后,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不思北上。。。。。
详细分析一下,当赵构本人在建立政权时,已经经历过多次逃难,南宋初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次南下,内有各地溃兵败将组成的游寇集团和农民的反抗武装,极大中兴四将图地威胁着宋廷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高宗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着意笼络重用武将。但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势下才重用武将的,其目的只是自卫,并没有北伐恢复的打算。所收复的失地也尽是从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手中夺取的。
面对金人的进攻,高宗始终不愿放弃投降求和。尽管绍兴四年以后,岳飞、韩世忠等率军先后击败了金和伪齐的两次南侵,但高宗并不想利用这绝好时机进行北伐,宋军的战果只是为他与金朝议和提供了讨价还价的砝码。就在各地抗金斗争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络绎不绝。绍兴七年年底,宋使王伦从金朝带来了议和条件,金朝要求南宋称臣、交纳岁币,作为交换,金朝答应废黜伪齐,归还徽宗帝后棺木和高宗生母韦氏,归还河南地。高宗得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屈膝求和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再派王伦使金,与金朝商量具体的和谈事宜。
高宗议和的决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其中几位手握重兵的大将的意见,对于和议能否顺利签定至关重要。绍兴八年八月,高宗召韩世忠、张俊与岳飞入朝,希望说服他们至少不反对和议。张俊向来害怕金兵,在历次对金作战中都极力避免与金兵交锋,其为人又善于逢迎,所以马上表态支持议和。而韩世忠与岳飞则坚决反对,岳飞更是对高宗明确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这番义正词严的话不禁使高宗对岳飞心生嫌忌。其实,在此之前,岳飞已经在两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而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缺少心计,太不善于保护自己。
第一件,绍兴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高宗本来答应将刘光世率领的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信以为真,以为这样一来,自己兵力大增,兴奋之余,立即提出要带兵10万,出师北伐,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在高宗看来,这种行为分明是要挟君主,但当时金兵的威胁尚在,解除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对岳飞好言抚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第二件,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岳飞好心建议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独子赵旉8年前夭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时年才30岁,内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高宗对他的忌恨。
这两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复上毫不妥协的立场,为岳飞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绍兴八年,高宗与金朝的媾和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文武百官的反对之声日益高涨,只有秦桧极力支持高宗议和。十一月,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与宋使王伦南来。金使的称号中将“宋国”称为“江南”,敌对两国互通信息,应称“国信”,金朝却称“诏谕”,显而易见,这是金人故意羞辱南宋。金人接下来的要求更令南宋臣民难以接受,金使居然要高宗跪拜受诏,奉表称臣。为了苟安偷生,高宗对此并不介意,他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能免于刀兵之苦,朕可以牺牲自己的体面来换取和议。”然而,天子有此“美意”,臣民们却不愿“领情”,朝廷内外群情激愤,抗议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声势和规模,临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贴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桧)是细作(奸细)!”矛头虽然是指向秦桧,实际上表达出对高宗的强烈不满。尽管高宗恼羞成怒,将反对激烈的大臣一一贬谪,但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十二月,高宗以为徽宗守孝为借口,由秦桧等宰执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接受了金朝的国书。
绍兴十年五月,金人再次南侵,岳飞率军又奔赴抗金前线。随着金兵在川陕、两淮等地的进攻相继受挫,宋军进入战略反攻,岳飞进军中原。他命原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等渡过黄河,联络河北义军,结成“忠义巡社”,攻取河东、河北州县,以实现他确立的“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同时亲自领兵长驱直入,进驻郾城。七月,金将兀术集结大军,从开封直扑郾城,岳家军以寡敌众,大败金兵。接着,兀术又转攻颍昌,岳飞事先已命长子岳云前往支援,兀术在颍昌再遭岳家军的沉重打击。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距离开封只有45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收复了黄河南北的部分州县。金兵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并打算放弃开封,渡过黄河北逃。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高宗和秦桧与金朝重开和议,他们连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此时,数万岳家军由于收复失地很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军队也已接到撤军的命令,张俊、韩世忠、刘锜等部陆续班师,岳飞最后迫然离去,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这样被高宗和秦桧葬送了。
绍兴十一年正月,兀术统领近10万大军卷土重来,直攻淮西。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杨存中与刘锜、王德等已在柘皋大败金兵。张俊准备独吞战功,便打发岳飞等回军,不料兀术命孔彦舟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和王德军,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金兵已渡淮北上。
注意一下!!!!淮西之战后,高宗加紧了削夺武将兵权的活动。由于南宋建立以来,他不得不倚重武将外抗金兵,内平游寇,结果造成武将势力崛起,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绍兴十一年四月,高宗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夺去了三大将的兵权,三将所辖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而后各武将......


宋朝兵部尚书都有谁

宋朝的兵部尚书中有名的人物如下:

1、曹承辉:字耀衡,湖南衡山人,大唐光禄大夫曹启宗三世孙,北宋仁宗朝兵部尚书。

2、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宋太宗淳化三年举进士第,为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皇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3、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4、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二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

5、余玠: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人,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