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是什么意思
弥勒佛意思如下:1、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2、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3、弥勒佛是中国佛教文化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精神早已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弥勒佛不仅仅只是传统佛教人物的代表,在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精神世界。
阿弥陀佛是不是弥勒佛?
阿弥陀佛不是弥勒佛。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扩展资料: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参考资料:弥勒佛-百度百科阿弥陀佛-百度百科
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来历: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后生于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游历四方,散播佛法,普度众生。故事:据《宋朝十二大名僧》记载,他是宋朝南方某寺院的一个穷和尚,法号叫“契此”。契此和尚人长得很胖,性格开朗,整天眉开眼笑,无忧无虑。因人胖怕热,他经常光着上身,拿着一个布口袋到民间化缘,把化缘得来的食物背回寺院分给众僧侣吃或送给一些穷人解难,因而人缘极好。有一天,他没有外出化缘,将寺院里的众僧侣召集到身边说:“我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佛主今天要召我前去,请大家帮个忙,在我走后,将我这副皮囊(指肉身)用柴火烧了。南阿弥陀佛。”说完,只见他双手合十,盘坐圆寂了。弥勒佛的形象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上生经》。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下生经》。第三个便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成的弥勒形象。原因是布袋和尚圆寂前留下偈颂(诗歌):“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地方僧人认定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来塑像。
弥勒佛的故事
1、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2、佛经预言在弥勒佛出世时,世间会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
3、弥勒佛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
4、在佛教传说中,弥勒从印度而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上,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