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造句 风雨同舟要怎么造句
一、用“风雨同舟”造句:1、灾难过后,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一定能够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2、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同抵抗侵略军,取得了抗战胜利。3、在那个困难的时期,我们全村人都是风雨同舟共同面以困难。4、好朋友要风雨同舟,肝胆相照。5、在抗洪战斗中,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二、“风雨同舟”的意思:在大风雨里同坐一条船。比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三、词语出处:先秦·孙武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白话:吴国人和越国人互相厌恶,(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的时候,(如果)遇到风浪,他们互相救助就如同左右手那样。四、引证解释:近代·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八回》:“你童林跟我是弟兄啦,咱俩人风雨同舟,荣辱相共。”五、用法、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风雨同舟的意思是什么?
风雨同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fēng yǔtóng zhōu,意思是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出自《孙子·九地》。示例:诸公热诚毅力,十倍仲恺,当有善法,济此艰难。庶几~,危亡共拯。◎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连年交兵,两国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难共容。有一次,吴国人和越国人碰巧共乘一条船渡河。开始时,他们都不理睬对方。船至河心,狂风骤起,霎时惊涛骇浪迎面扑来,船随时有可能覆没。此时,他们忘记了仇恨,相互救济,好像一家人一样。由于全船人的齐心协力,终于安全到达对岸。
风雨同舟的下一句
风雨同舟的下一句是砥砺前行,风雨同舟是一个成语,没有下一句,意思是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1653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近义词有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等。反义词为过河拆桥、背信弃义。
风雨同舟是一个汉语成语,风雨同舟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风雨同舟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风雨同舟”下一句是什么?
“上下同欲者胜”出自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风雨同舟者兴”为后人所加。意思是: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就能获胜;一起与风雨搏斗,共同经历患难,就能兴盛。1、《孙子兵法·谋攻》原文为: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译文: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2、风雨同舟:意为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借以比喻共同经历患难。扩展资料:“上下同欲”是五个致胜要素的重中之重。《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主孰有道”,认为政治清明,国君仁义爱民,是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如果政治黑暗,上下离心,关系紧张,矛盾尖锐,那么自己的队伍必然涣散软弱,战斗力低下,无法完成任务,走上破军亡国的末路。挂帅者、领军人只有与广大民众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之间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孙子“上下同欲”、政胜为首的治军管理原则与立场,受到后世兵家的普遍推崇,这一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注重“上下一心”,努力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与众同好”“与众同恶”;要求军队内部日常做到“寒暑与均,劳逸与齐,饥渴与同”,不搞特殊化,讲求上下平等,贵贱无别;强调在战场上做到上下之间“安危与共”,荣辱一体;主张“上下同欲”要从平时做起,坚持不懈。时至今日,这些治军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参考资料来源:常德日报-上下同欲者胜 风雨同舟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