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性逆转

生物是怎样进化出雌雄两性的?谢谢。

今天的两性制度应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 的结果 有的生物有13种性别,有的可以同性 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慢慢地出现了性别。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 可以有多种性别。事实上,有种黏液霉菌就 有13种“性别”。但这些多性别的物种很稀 有,大多数物种都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 别。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种蜥蜴,其 种群中不曾发现过一个雄性,雌性不需要精 子来受精,它们的卵在预定的时间分裂,然 后便长成一只小蜥蜴,而所有以这种方式产 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 好处?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的繁 殖方式? 为什么性别一般只有

雌性和雄性两种?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 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 德·费舍尔在他的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 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 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 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进化生物学家莎莉·奥托教授发言说:“鸟类 交配,蜜蜂交配,人类也交配,但是却无人 知晓性别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假如可以创造 出能够自行繁殖的女性,为什么还要创造男 性呢?无庸讳言,21世纪的今天,进化生 物学家仍然没有走出性别进化的迷宫。” 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雌性为什 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 许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样可 以代代相传。比如,细菌就是通过最简单的 方式自我复制———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 成4个,依此类推。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 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在只有两种性别且雌雄异体的生物中, 一个个体要繁殖后代,就必须要与同种的异 性个体进行交配。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 一件什么好事。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 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 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 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 种所勾引。如果她们采用单亲无性生殖,她 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至今还有 几千种生物采用无性生殖,就避免了 那“50%”的代价。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 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 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 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性在进 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 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 战。这有点像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 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 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而有性生殖却是 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最有可能中 奖。 两性的选择是基因组在“争斗”过程中进 化妥协的结果? 在两种性别的个体数目大致相等的情况 下,某一个个体只能有一半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从而在寻找异性个体的过程中往往 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一种生物有很 多种性别,假设有100种,而且这种生物的 个体只要找到与己不同性别的个体就可以进 行交配生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个个 体来说,每100个其他个体中就有约99个是 异性个体,从而它可有99%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只用较少 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两种性别降低了物种延续的概 率,那生物为什么大多只有两种性别呢?近 年有人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这 是基因组“争斗”的进化妥协结果。 基于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过不 同性别的生殖细胞融合,重新组合起成为一 个整体,来源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或 叶绿体基因组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更多地 复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消灭”来自 另一个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变异。这种 细胞器官的“互相残杀”将会导致整个细胞的 灾难。为了使有性生殖能顺利进行,生物进 化必须产生出一种能避免发生细胞内“战 争”的方式。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只 有两种性别的有性生殖体系,其中一种性别 放弃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机 会,而另一种性别则享有把细胞质的遗传物 质传给下一代的权利。 今天的两性制度,也许正是以前多性制 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那种有13种性别的黏液霉菌又如何 呢?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 平等的。同样为了防止线粒体之间的战争, 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说,第 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 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 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 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 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依次类 推。 可见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两个以上的 性,反而让有性生殖变得复杂起来,不如只 有两性那么简单明了。在黏液霉菌中,低一 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 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 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等级森 严的制度最终会垮台,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 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也许,今天的两性 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相关链接 雌雄分离的进化历程 早期生物都是单个个体产生新个体,细 胞核进行一次无丝分裂就行。当多细胞生物 的生殖功能纷纷巩固的时候,由于偶然和必 然的因素,突变或者变异,使得某些多细胞 生物产生了两套“生殖”组织或器官,就是类 似“雌雄同体”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 雄同体。 再后来,在同体受精的生物基础上,发 展成了雌雄同体,但是异体受精。这又是一 个进步。但这个还不是彻底的雌雄分离。 实现彻底的雌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在 进化的历程中还在完善,至今没有停止。雌 雄分离首先得分开,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 性。分开之后,还得保证它们像同一个个体 一样能非常亲密地结合,并产生子代。雌雄 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分配,在多染色体个体 中,总有染色体是控制着性别的。那么,当 染色体分配不同时,就可以产生两种性别 了。 雌雄分离以后也有一些还保持着原始繁 殖的迹象,比如有些鱼的性别是不定的,随 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别。红海中生活的红 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 雄鱼,其余的全都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 去,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 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小,体色变艳,内 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 鱼。


关于黄鳝的性逆转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问题描述:

请问:黄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性逆转?这个变化是与遗传物质有关还是与什么因素有关?

解析:

1944年,刘建康首次报道黄鳝存在性转变现象。他在研究黄鳝繁殖习性的过程中,首先观察到黄鳝的性别明显与体长和年龄有关,中小个体主要是雌性,而较大个体为雄性,雄鳝都是由雌鳝产卵后通过转变而来,而该转变不可逆转。

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期都是雌性,雌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育,卵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此时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性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殖囊腔内,为雌雄间性发育阶段,然后向雄性过渡,这一发育过程是单向的,即发生性变化后不再由雄性个体逆反为雌性个体[19,20]。

肖亚梅[23]经过实验证实,黄鳝生殖腺初始发生时,最早形成2条独立的生殖腺体,在发育过程中2条生殖腺的系膜合并,但2生殖腺的腺体仍是分离的;观察结果还表明,无论是在雌性发育阶段还是性转变为雄性后,这2条生殖腺的腺体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皆保持相互独立的状态,均具有正常的生殖功能;原始生鱼细胞的命运由它们在生殖腺褶中的位置所决定,发育为卵细胞的原始生鱼细胞位于生殖褶的外周部分,而那些后来发育成精原细胞的原始生殖细胞则在生殖褶的较中间部分。



一般认为,体长20crn以下的成鳝均为雄性;体长20~35 crn时,绝大多数是雌性;体长36~38 cm时,雌雄个体数相等;体长在38 crn以上时,雄性占多数。但也有人观察到从池塘中捕获的体长在50—60 cm以上的黄鳝全为雌性,橙黄色的卵粒发育正常,并能正常产卵孵化。对于这一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池塘环境稳定,饵料丰富,黄鳝生长快,而性逆转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黄鳝个体虽大,但尚未逆转为雄性;二是黄鳝很可能像海洋中某些性逆转鱼类一样,它的性逆转受群体性比的调节[3]。

性逆转时性腺蛋白对黄鳝血清睾酮(简称T)和雌二醇(简称E2)含量影响的周年测定表明,雌性黄鳝血清T值在繁殖季节前期2—3个月平均含量很高,而没有性逆转的鱼此时却很低,原因是黄鳝的卵巢内精巢组织开始分化,同样在繁殖季节后2个月血清T含量较高,也与卵巢内精巢组织分化有关;雄性黄鳝血清E2水平在5月份高于T值,这与性腺中残留的卵巢继续分泌E2有关[21]。黄鳝垂体在性逆转中起重要作用,升高的内源GTH(垂体激素)分泌物使血中GTH达诱发性反转所需阈值时,性逆转启动[22]。外源激素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与雌雄异体鱼类相似,雌体主要是雌二醇增加,雄体主要是睾酮含量的变化。

宋平[23]、邹记兴[24]等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黄鳝的血清蛋白进行分析,血清蛋白区带雌鳝卵巢Ⅱ--Ⅳ期为8--11条,雄鳝精巢Ⅰ--Ⅳ期为11—14条,雌雄间体鳝为17—20条,经CS—930岛津双波长色谱扫描发现处于性逆转期的雌雄间体鳝有较多的吸收峰,表明雌雄简体的黄鳝血清蛋白质组分比雌雄单体的组分有所增加,增加的组分位于正负极之间的球蛋白部分[25]。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在性逆转过程中雌雄两性的性激素同时存在,它们同时影响着机体蛋白质的代谢,增强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增加了血清中蛋白质的组分。而雄鳝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于雌体、种类更多的蛋白质,从电泳图上它位于负极一端,分子量较大,是一类糖脂蛋白,这种糖脂蛋白从电泳及扫描图谱上看雌鳝中几乎没有,雌雄间体早期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增加,性逆转后的雄鳝血清蛋白质中糖脂蛋白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无疑这种雄性特异的糖脂蛋白类与黄鳝性逆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是性逆转的启动因子或辅助因子之一,还是性逆转后的结果,还有待研究。

滕道明[26]等在环境条件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黄鳝在2龄以前全为雌性个体,此时性腺组织切片可见到卵巢外面包裹着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在卵巢腔内存在大小不一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大小差异较大。从3龄开始黄鳝转入雌雄间体阶段,这一阶段性腺被膜变厚,卵巢逐渐退化,精巢开始组建。3--5龄黄鳝的性腺均处于过渡期,只随着黄鳝年龄的增长,雌性个体的比例逐渐减少,而雄性的比例逐步增加,黄鳝从6龄开始全部转为雄性个体,此时可见卵母细胞消失,精巢组建完成。


生物是怎么进化成雌性和雄性的?

今天的两性制度应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 的结果 有的生物有13种性别,有的可以同性 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慢慢地出现了性别。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 可以有多种性别。事实上,有种黏液霉菌就 有13种“性别”。但这些多性别的物种很稀 有,大多数物种都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 别。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种蜥蜴,其 种群中不曾发现过一个雄性,雌性不需要精 子来受精,它们的卵在预定的时间分裂,然 后便长成一只小蜥蜴,而所有以这种方式产 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 好处?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的繁 殖方式? 为什么性别一般只有
雌性和雄性两种?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 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 德·费舍尔在他的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 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 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 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进化生物学家莎莉·奥托教授发言说:“鸟类 交配,蜜蜂交配,人类也交配,但是却无人 知晓性别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假如可以创造 出能够自行繁殖的女性,为什么还要创造男 性呢?无庸讳言,21世纪的今天,进化生 物学家仍然没有走出性别进化的迷宫。” 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雌性为什 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 许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样可 以代代相传。比如,细菌就是通过最简单的 方式自我复制———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 成4个,依此类推。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 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在只有两种性别且雌雄异体的生物中, 一个个体要繁殖后代,就必须要与同种的异 性个体进行交配。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 一件什么好事。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 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 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 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 种所勾引。如果她们采用单亲无性生殖,她 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至今还有 几千种生物采用无性生殖,就避免了 那“50%”的代价。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 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 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 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性在进 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 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 战。这有点像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 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 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而有性生殖却是 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最有可能中 奖。 两性的选择是基因组在“争斗”过程中进 化妥协的结果? 在两种性别的个体数目大致相等的情况 下,某一个个体只能有一半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从而在寻找异性个体的过程中往往 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一种生物有很 多种性别,假设有100种,而且这种生物的 个体只要找到与己不同性别的个体就可以进 行交配生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个个 体来说,每100个其他个体中就有约99个是 异性个体,从而它可有99%的机会遇到异性 的个体。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只用较少 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两种性别降低了物种延续的概 率,那生物为什么大多只有两种性别呢?近 年有人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这 是基因组“争斗”的进化妥协结果。 基于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过不 同性别的生殖细胞融合,重新组合起成为一 个整体,来源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或 叶绿体基因组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更多地 复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消灭”来自 另一个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变异。这种 细胞器官的“互相残杀”将会导致整个细胞的 灾难。为了使有性生殖能顺利进行,生物进 化必须产生出一种能避免发生细胞内“战 争”的方式。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只 有两种性别的有性生殖体系,其中一种性别 放弃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机 会,而另一种性别则享有把细胞质的遗传物 质传给下一代的权利。 今天的两性制度,也许正是以前多性制 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那种有13种性别的黏液霉菌又如何 呢?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 平等的。同样为了防止线粒体之间的战争, 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说,第 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 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 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 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 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依次类 推。 可见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两个以上的 性,反而让有性生殖变得复杂起来,不如只 有两性那么简单明了。在黏液霉菌中,低一 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 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 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等级森 严的制度最终会垮台,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 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也许,今天的两性 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 相关链接 雌雄分离的进化历程 早期生物都是单个个体产生新个体,细 胞核进行一次无丝分裂就行。当多细胞生物 的生殖功能纷纷巩固的时候,由于偶然和必 然的因素,突变或者变异,使得某些多细胞 生物产生了两套“生殖”组织或器官,就是类 似“雌雄同体”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 雄同体。 再后来,在同体受精的生物基础上,发 展成了雌雄同体,但是异体受精。这又是一 个进步。但这个还不是彻底的雌雄分离。 实现彻底的雌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在 进化的历程中还在完善,至今没有停止。雌 雄分离首先得分开,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 性。分开之后,还得保证它们像同一个个体 一样能非常亲密地结合,并产生子代。雌雄 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分配,在多染色体个体 中,总有染色体是控制着性别的。那么,当 染色体分配不同时,就可以产生两种性别 了。 雌雄分离以后也有一些还保持着原始繁 殖的迹象,比如有些鱼的性别是不定的,随 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别。红海中生活的红 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 雄鱼,其余的全都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 去,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 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小,体色变艳,内 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