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泣玉的全文翻译
《卞和泣玉》的全文翻译如下: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词句注释: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相: 鉴别,鉴定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诳:读kuáng。欺骗。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薨:读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泣:这里指眼泪。奚:为什么。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奉:读pěng,同“捧”。夫:读fú,语气词。故:原因。所以:…的原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石头。赏析:《卞和泣玉》出自《韩非子》,文章通过围绕和氏璧展开,说明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事物的实质。同时也警示人们,芸芸众生,真正能识玉者寥寥无几。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创作背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表达寓意: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事物的实质。感慨: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卞和遭遇深感叹息,对楚王的偏听偏信深感愤怒。并把卞和泣玉这个成语作为对偏听偏信者的鞭笞和不被认识的人才的同情。但千载以后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如此,卞和这个发现宝玉的人被处以极刑似乎并非偶然,那不能全部归咎于楚王的偏听偏信,卞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宝玉,他只是一味的坚持“它是宝玉的认识”。却没有用实际的方法来证明它是宝玉。一而再,再而三的献给楚王,只是因为他坚信“那就是宝玉”,却无法加以证明,因而在无能的玉匠的断语之下,他无法加以辩驳,只好受刑。这启示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也好,多强的作用也罢,无法把它表现出来,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历史所认可。但这表现也需要合乎实际,切不可盲目乱来,应该如同老子说的那样:“事善能,动善时。”《孙子兵法》也说过:“鹫鸟之急,至于毁折者,节也。”同时也警示人们,芸芸众生,真正能识玉者寥寥无几。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
卞和泣玉文言文答案
1. 卞和泣玉文言文答案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2. 求文档: 卞和泣玉 阅读答案 卞和泣玉 阅读答案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相玉”,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相:鉴别 11、《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卞和泣玉》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和氏》 ②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 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④相: 鉴别,鉴定 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⑥诳:读kuáng。欺骗。 ⑦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⑧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 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⑩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⑾泣:这里指眼泪。 ⑿奚:为什么。 ⒀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⒁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⒂奉:读pěng,同“捧”。 ⒃夫:读fú,语气词。 【翻译】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3. 卞和泣玉的全文翻译 译文: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原文: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扩展资料: 寓意: 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事物的实质 认识: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卞和遭遇深感叹息,对楚王的偏听偏信深感愤怒。并把卞和泣玉这个成语作为对偏听偏信者的鞭笞和不被认识的人才的同情。 但千载以后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如此,卞和这个发现宝玉的人被处以极刑似乎并非偶然,那不能全部归咎于楚王的偏听偏信,卞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宝玉,他只是一味的坚持“它是宝玉的认识”。 却没有用实际的方法来证明它是宝玉。一而再,再而三的献给楚王,只是因为他坚信“那就是宝玉”,却无法加以证明,因而在无能的玉匠的断语之下,他无法加以辩驳,只好受刑。 这启示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也好,多强的作用也罢,无法把它表现出来,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历史所认可。 但这表现也需要合乎实际,切不可盲目乱来,应该如同老子说的那样:“事善能,动善时。”《孙子兵法》也说过:“鹫鸟之急,至于毁折者,节也。” 同时也警示人们,芸芸众生,真正能识玉者寥寥无几。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文言文注释:1、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 2、璞:含玉的石头。 3、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年在位。 4、相:鉴别, 鉴定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5、诳:欺骗。 6、刖:读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7、薨:读: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8、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9、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