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作为一部多视点、多叙事线索的《罗生门》,这部电影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951年,《罗生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这是黑泽明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也是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的独特之一:采用多重并列的叙事结构(或叫放射性结构),虽然每个人都在叙述同一件事,但是再现版本却都大相径庭,而且最后旁观者樵夫的矛盾叙述又多了一重曲折迷离。这一叙事手法的运用作为电影叙事手段的开创之举,被后世反复使用,但论到最经典、运用最成功而精妙的,仍还是这部《罗生门》。影片的独特之二:隔离的风格。在不同人对这件事陈述的过程中,每个人几乎都根据自己的角度来复述事情,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放大对自己的有利因素,不同的视角导致了不同的陈述风格,你会发现电影在表现女人心理彷徨的部分会出现大量表情、心理描写,这是女性感性特点的反映,而到了武士或樵夫,则更注重动作语言的冲突,甚至武士的陈述则单单集中于武打的场面上,到了陈述对白方面显得有些没有逻辑。这种叙事风格的割裂也是开创性的。影片的独特之三:镜头语言的出色运用。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利用了特写、移动镜头,并设置了大量运动、反打、切换效果融入叙事段落,使得整个叙事生动不呆板,情节矛盾突出,人物表现情感浓厚。这一手法同样也被后世大量运用。

电影“罗生门”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思想!

电影「罗生门」里主要的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等四个人,事件的真相是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为己有,于是编了一套说词骗武士说某地有一处宝藏,邀武士一起去寻宝,武士相信他的话,就把妻子放在一旁,跟随强盗去了。

走了很远的山路,强盗利用机会竟把武士绑了起来,然后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边,强暴了武士的妻子,再带着武士的妻子来到武士的面前,质问武士的妻子是要从此跟着强盗还是跟着武士?

不料武士竟然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强盗见武士不要他的老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觉得这样太没面子,就挑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谁知两人比起剑来,竟然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两人都怕死,而且毫无剑法可言。搏斗间,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这整个过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见了,可是他趁大家都离开现场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后来这伙人都被抓去衙门问话,每个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说词。

强盗的说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贞女烈妇,

武士则透过灵媒自称壮烈的切腹,

而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则因为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直真相,最后才在「罗生门」这处地方全盘托出。

「罗生门」的意义在于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就编造了天大的谎言使自己让外界看起来很伟大,符合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的道理。

我们总认为真相就像真理一样一定会大白与天下的,但其实真相大白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人的判断力。由于我们是相互撕扯的利益整体,大家都在为自己说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得到唯一的真相的。这就是罗生门的高明之处,它点出了我们不愿相信而又现实存在的这一点。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以下是对它的几点理解和解析:1. 故事背景和情节:《罗生门》的故事背景是日本的平安时期,发生在一个阴雨连绵、阳光稀少的城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仆人,他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做出了一些恶性行为,最终导致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整个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通过反转和铺垫,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环境的影响。2. 主题和象征:《罗生门》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人性的恶和生存的困境展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人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的挣扎和变化。此外,故事中的一些细节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拔下死人头发的女性形象、逃走的仆人等等,这些元素都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思考。3.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风格:芥川龙之介的创作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虚构和现实的手法,将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在《罗生门》中,他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反转,通过细节的描绘和情节的反转,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深度。4. 对后世的影响:《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主题和情节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总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创作风格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的创作天才,因年早逝的高产作家。

讨厌平庸,精雕细琢。这样的介绍是我从林少华给《罗生门》的序中接触到对芥川的第一印象,即使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这短短的八字徒然让我觉得有趣,一少年握笔咬唇反复更改字句的画面自脑海浮现。

潜心一读竟发现《罗生门》不过十页,小说以仆人的心理矛盾自成一线。在罗生门下等雨的仆人设法筹措生计,在饿死和作盗匪之间纠结,无奈下探身走上放满死尸的罗生门顶楼,惊骇的发现了正在拨弄女尸头发的老太婆,仆人气结,对这恶性心生厌恶并打消了迫于生计作出恶行的计划。老太婆认为女尸生前出于无奈用蛇肉充当鱼干,那现在的她也同样可以出于无奈拔死尸头发作发髻变卖。这一番言语竟导致仆人的发难,剥抢老太婆衣服而逃。

虽然并没有明白仆人最后“无不讽刺”、“咬牙切齿”的夺衣而逃,是对老太婆的惩戒,还是真的被老太婆利己主义思想诱惑所致,但终归读出一丝芥川对人性恶性的抨击和厌恶。若仆人真是被诱惑所致,那人潜在的利己思想暴露无遗,我们可以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大义凌然,用正义虚伪的迷惑他人甚至是自己,但一旦受人点拨,“恶”在轻易可得的“利”前也是有撒旦般迷人微笑, 让人推翻一切自己都不知觉的面罩。

对,不知觉。与“慎独”同理,迫于外界的目光,我们用正义标榜自身,无关乎虚荣,只是用世人认可的影子嵌套,如此才能不做错不突兀,就像不动声色的接受任务,不用心的认真学习,默然的做某个身份该做的事。剥去这层束缚,夜深人静时思绪飞扬,却真真切切是个人所想,这时或许还能为抨击恶行辗转翻身,站在人性制高点摇头批判。但倘若身处苦境,又有多少人能压制胁迫生存的不理性,有多少人终于用行动证言曾经对自己说的谎言。

在读完小说查阅历史背景时得知《罗生门》被拍成了电影,剧情不同,但扫到这张剧照时,台词深深戳中我反复组织言语而不得的一丝丝感觉。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除此之外,《罗生门》中闪光点随手可拾,对仆人的心理刻画入微,复杂的犹豫抗争用一个“而若”尽显,句子长而有力。

这便是我首次读芥川的小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