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上海修锁

上海静安区交通图

上海地铁7号线线路图:



1.上海地铁7号线(上行)
上海大学站-->花木路站上海大学站->南陈路站->上大路站->场中路站->大场镇站->行知路站->大华三路站->新村路站->岚皋路站->镇坪路站->长寿路站->昌平路站->静安寺站->常熟路站->肇嘉浜路站->东安路站->船厂路站->后滩站->长清路站->耀华路站->云台路站->高科西路站->杨高南路站->锦绣路站->芳华路站->龙阳路站->花木路站

2.上海地铁7号线(下行)
花木路站-->上海大学站花木路站->龙阳路站->芳华路站->锦绣路站->杨高南路站->高科西路站->云台路站->耀华路站->长清路站->后滩站->船厂路站->东安路站->肇嘉浜路站->常熟路站->静安寺站->昌平路站->长寿路站->镇坪路站->岚皋路站->新村路站->大华三路站->行知路站->大场镇站->场中路站->上大路站->南陈路站->上海大学站

售票方式(售票员);票价(3-7元);时间(往上海大学站方向:5:30-21:30,往花木路站方向:5:32-21:32

发车间隔时间(5-6分钟);换乘优惠(有);类型(轨道交通);所属汽车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车队电话(64370000);


静安区的交通

19世纪中叶,境域是河网密布的水乡,靠渡舟和人行小桥相通。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由东向西越界筑路,到20世纪30年代,境内已有道路50多条,道路网基本形成。境内陆上客运以轿子、马车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19世纪末,客货运主要靠人力车承担。机动车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成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辟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民国11年(1922年)8月,华商董杏生开办公利汽车公司,开辟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海解放前夕,始发或经过境内的有轨电车线路3条,无轨电车线路4条,公共汽车线路7条,都是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上海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公交事业发展较快。1950~1966年,经区境的线路有18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公交客运线路仅辟2条,还砍去1条线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公交事业发展较快。经区境的公交线路增加到49条,除常日线,又增辟了高峰线路和通宵线路;还有康华公共交通联营公司康华公交专线3条、振华出租汽车公司小公交汽车线路2条。区内全民、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大、中、小型出租客车有3781辆。境内的货运汽车始于民国16年,至上海解放前夕,私人货运汽车有43家、82辆车,担负着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解放后,货运业发展较快。1992年底,区内637户工商企业,拥有货运汽车2122辆、5912.59车吨;还有起重安装、打包托运、国际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企业33户,有货运汽车33辆、210.1车吨;个体货运汽车73辆、68.2车吨。境内有长约1.63公里的吴淞江(今苏州河)水域,系静安区与闸北区之界河。至民国18年,先后建立通济渡等5处渡口,对便利当时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有淮安路粪便、垃圾码头3座。上海解放前,境内的邮政设备简易落后,电信网络稀少。至1949年9月,有邮电局3家,电话交换设备6700门。上海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事业有较快发展。1992年有邮电支局、邮电所7家;电信服务处1家,报刊门市部3家;电话局2家。邮电业务初步实行自动化,电信功能比较齐全,国际长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新建常熟路国际邮件营业处、泰兴路电报、电话营业处和38处长途电信代办点。全区装置程控交换设备6.5万门,公用电话站387个、话机834部,夜间应急电话服务网点150个。但是,邮电设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静安区人均道路面积少,过境车辆多,造成交通拥挤,车速缓慢,机动车辆通过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车速不超过15公里/小时,堵塞现象严重。客运高峰时,公交车辆内最大容量达11人/平方米。 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3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9公里,道路面积121.8万平方米。完成区内7万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地铁M7号线静安寺站、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开工建设,曹家渡110kV余姚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昌平路排水系统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南京路、华山路架空线入地实施规划推进。静安区的交通环境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拥有市中心地段无可复制和比拟的优势。延安中路、北京西路、南京西路、武宁南路、拓宽后的万航渡路、常德路等道路构筑了通畅的地面交通网络。城市航站楼、静安寺交通枢纽等项目为航空旅行、出行中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穿越静安总长约12.6公里的地铁网络(2号、7号、12号线、13号线、14号线)又为静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