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卖猪的故事

猜谜语:张飞卖猪谜底是什么?

  据说张飞曾贩卖过小猪,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一日,他挑着两筐猪来到集上。刚放下担子,就有一个红脸大汉子走来说:“我要买的两筐小猪的一半零半只。”   话音刚落,又过来一个黑脸大汉说:“你如卖给他,我就买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没等张飞答话,又挤过来一个白面书生说:“你若卖给他俩,我就买他俩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张飞一听,不由黑须倒竖,怒上心头。心想:小猪哪有卖半只的,这不是存心欺负俺老张吗?正待动武,但又仔细一想,忽然答应了。   结果张飞照他们三个人的说法卖,小猪正好卖完。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张飞一共卖了多少头小猪?他们三人各买多少头?   谜底:共卖七头小猪:红脸汉四头,黑脸汉两头,书生一头。


趣味谜语小故事:张飞卖小猪

  据说张飞曾卖过小猪,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一天,他挑着两筐小猪来到市场上。刚放下担子,就有一个红脸大汉子走来说:“我要买你两筐小猪的一半零半只。”   话音刚落,又走来一个黑脸大汉说:“你如卖给他,我就买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还没等张飞答话,又挤过来一个白面书生说:“你若卖给他俩,我就买他俩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张飞一听,两眼圆睁,怒上心头。心想:小猪哪有卖半只的,这不是存心欺侮俺老张吗?正待动武,但又仔细一想,忽然又答应了。结果张飞照他们三个人的说法卖,小猪正好卖完。   您知道张飞一共卖了多少头小猪?他们三人各买多少头?   谜底:共卖七头小猪,红脸汉四头,黑脸汉两头,书生一头。 趣味谜语小故事:张飞卖小猪

穆尝养猪有病,是哪篇文言文里面的.

截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公沙穆 又名:《沙穆养猪》公沙穆尝养猪,猪有病,使人卖之于市,语之云:“如售,当告买者,言病,贱取其值,不可言无病,欺人取贵价也。”卖猪者到市即售,亦不言病,其值过价。穆怪之,问其故。赍半值,追以还买猪人。告语云:猪实病,欲卖钱,不图卖者相欺,乃取贵直。买者言买卖定约,亦复辞钱不取。穆终不受钱而去。


在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月季花种植效益高成就致富梦

  7月12号上午11点多,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姚庄村农吕二虎满鞋泥浆地从田里回来,尽管外面正在下雨,但却是他这一个月回家最早的一次。

  要问为啥他下雨天还待在田里,那一定是他在管理他家的宝贝疙瘩月季花。



  吕二虎门前有一块小花圃,花圃里是种的是月季花,正是这些月季花实现了吕二虎的万元梦,让他家步上了小康路。

  走进吕二虎家,一提起门口的月季,吕二虎的妻子王敏平就笑得合不上嘴。她向记者介绍道,门外的月季花是他们家田地里栽植不下,移植在门口的月季苗子,现在他们家就靠著种植月季致富。10多年前,因小麦玉米的收入不高,所以就放弃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转而种植月季。王敏平说:“前三年,月季价格好,每年每亩能挣4万多。”

  吕二虎今年种了10多亩月季花,品种多达200多个,几乎每块月季地,都有好几个品种。月季的颜色五彩缤纷,花瓣也是单双有别。据他介绍,他们家最常种的有沙曼沙、红丝荣,但是这两个品种收益却不高,正常年份每株0.1——0.3元;而像金不换、大富贵、米兰口红、飘多丝、红衣主教、沙曼沙、红双喜这些品种,去年都能卖1块多钱一株。月季的亩产相对不错,一亩地可以育苗5万多株。

  吕二虎说,最近几年,当地月季花主要销往银川等地,市场价格不错,他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把隔壁村的10多亩地承包来种植月季。

  十年前,当吕二虎家第一次种上月季时,收入就颇丰。吕二虎和妻子抢著说:“那年赚了1万多。第一年种,不敢种多,就种了两亩月季,一亩的收入足足是小麦的五六倍,那谁不种”,“那年月季还不值钱,一株也就1毛多”。

  尽管月季种植收益高,但是管理却十分辛苦。几乎一整年都需要到田里管理,从第一年农历9月份插上苗,盖上棚,到来年春天天暖之后解开棚,一直到6月份才能开始销售花苗,直到9月份销售结束。这断断续续一年的时间,需要给月季除5到6次草,期间还不能使用农药,只能靠人工。但这份高收入却坚定了两口子种植月季的信心。从此夫妻两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月季种植之路。

  说起月季带给家庭情况的改变,王敏平满脸洋溢着笑容:“家里的家电都是最近两年卖了月季后买的”。

  记者环视四周,客厅的正前方是一台42寸的康佳电视,大大的萤幕刚刚能放在老家俱上,一点空间也没留下[养殖网:

  走到院子里,最为耀眼的就是那辆雅马哈的踏板摩托,吕二虎特意告诉记者:“这个是我们这儿最好的了!”记者特意查了这辆摩托车的价格,售价竟然1万多元。

  尽管月季种植给吕二虎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他却有自己的担忧。“要扩大种植面积,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土地。”他说。

  在姚庄,每人仅有几分的口粮地,尽管他们租种了别人的土地,然而月季种植却有个问题,就是一旦种了一年月季,之后好几年都不能再种。“第一年种植月季成活率高达80%—,但来年再种月季,月季的成活率仅有20%左右,这个问题一直没法解决。”吕二虎说,近年来,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像他们承包的土地,每亩地要1000多块钱。

  此外,除草所用的人工也是吕二虎夫妻俩觉得头痛的问题。因为月季种植需要除去大量杂草,而仅凭他们两人完全顾不过来,所以需要雇佣人。但全村都种植月季,一旦到了农忙,每家每户都没有空余劳动力。

  即使雇到劳动力,劳务费也是笔不小的费用。近年来劳动力的价格水涨船高,从去年开始就每人每天30元,王敏平给记者算了个账,说种一年月季如果全雇佣劳动力,一年仅仅除草费就要小5千块。

  最让吕二虎担心的还是种植基地的污染问题。吕二虎说,最近几年,离月季田不远的地方出现了水泥厂、铝厂等,他觉得这些厂子的排水使他家月季成活率降低了。

  记者特地去月季田一下,在种植田所用灌溉水的水槽上游,确实存在水泥厂、铝厂等,并且水槽中的灌溉水十分污浊,时不时发出难闻的气味,而当地居民也将一些生活垃圾丢在水槽中。

  吕二虎家并不是村里的月季种植大户,他说:“我们那算啥,有的人都种好几十亩,俺村姚天基都种了100多亩!”如今的姚庄,月季种植已经小成规模,足足有200多亩。月季不仅成为姚村人民发财致富的法宝,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业发展。隔壁谢家村的村民有的也开始种植月季了。

  77年前,范长江先生还在为渭水河畔肥沃的土地痛心,他曾写道:“最为痛心者,是渭水两畔这样平坦肥沃的川地,农民竟被政治经济种种力量,逼得遍种***,沿途街道,无不百业萧条。”然而今天的渭河却成为我国西北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带,在渭河穿过的甘谷县,月季花卉种植更是成为当地姚庄最为主要的种植作物。昔日***遍野的渭水河畔,如今成为了姚庄人民种植月季的黄金宝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
  大学生村官创业卖土鸡蛋火了

  会上吐真言,遭遇“围追堵”

  “土鸡蛋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吗?他怎么说秋天应季?我家门口那超市,土鸡蛋的价格眼看涨得就要吃不起了。”21日上午李涛登台演讲时,一直安静地在会场协助比赛的工作人员,听到发言,开始窃窃私语,互咬耳朵。

  “我来讲一下养殖时间表,春季培育鸡苗,夏季茁壮成长,秋季大量产蛋,冬季卖成鸡,因为河南没有活鸡市场,一般是卖到南方市场,种鸡吃了雪水下蛋率会下降40%。从这个时间上来看,土鸡蛋真的不是全年都有,随时随地都能买。”李涛下台后,给粉丝现场答疑解惑。

  细打量,一身深色西装,眼睛不用看发言稿,腰板挺得笔直的李涛若与人相逢在十字街头,没准会被大胆的城市姑娘归类为“高富帅”,而与他擦肩而过的路人,十之八九会将他当成公司小高层。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 *** ,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是两腿子泥的村官,也是大学生心中的“创业盟主”

  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你能想象,上段提到的西装哥,还能穿着白大褂,在三伏天潜入瓦房盖上石棉瓦组建的鸡舍吗?他能在母鸡护崽、公鸡啄人、绒毛乱飞的空气里,除错装置、分配饲料。

  李涛,是河南省2005年选任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济源市轵城镇良安新村党支部书记,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总经理,市青联副主席,下乡时间已整10年。

  “2007年冬,我选定了散养土杂鸡的创业专案,踏上了创业之路。”李涛说,在科学饲养,走高品质特色化发展路线的作用下,公鸡和母鸡用壮实的身材和饱满的鸡蛋,来回报他。“鸡场收益很好。一个基地每年土鸡和鸡蛋产值共计75.6万元,纯利润达15万。‘豫源咕咕哒土鸡蛋’这个品牌已在国家商标部门注册,还是河南省的农业优秀品牌,全省固定的销售网点已有大中小超市387家。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专案产品,利用网路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路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借东风,农业电商还想“创奇迹”

  “2014年至今为农户销售土鸡蛋50余万斤,价值400万元;土蜂蜜3000多斤,价值70万元;高档优质干果4000斤,价值120万元,为农户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增收。”闲言碎语不多讲,李涛用“经济效益”借东风。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抢抓机遇,承办了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通过微信平台、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积极开展市区范围内的连锁业务,将咕咕哒土鸡蛋、王屋山土粗布、冬凌茶、王屋土模、黄金杂粮、薄皮核桃、土蜂蜜等优质农副产品,通过搭建起来的渠道和平台从农户家里流向市场,为农户创造更多的利益。

  下一步,他想将创业联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将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村官和有志青年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通过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的努力,利用农业电商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农业腾飞。”


创业励志故事农村

  农村市场就像一座宝藏,等待创业者去挖掘,同时,也需要创业者用慧眼洞察识别,才能挖出真金白银。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在江西赣州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有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创业冲破观念壁垒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援。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络,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回圈、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六名年轻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篇二   穿过浙江省宁海县双林村一排排别墅式的农居,便到了5号——波仔农家乐,一楼“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放著几台电脑,农家乐的主人林剑波正跟几个年轻人看着萤幕说著什么。这几台电脑是林剑波的“摇钱树”:通过网路,波仔单店拉来的客流量,占了双林村农家乐总客流量的一半;加上他开的网上票务公司,2014年营业总额达1000多万元,这是他大学毕业回乡创业5年给自己交出的答卷。   与普通农家乐不同,林剑波的大部分顾客来自网上。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宁海农家乐”、“双林农居”、“宁海森林温泉”等,“波仔农家乐”的资讯总是处在第一页,在淘宝网、58同城和网上订房中心上也能联络上“波仔农家乐”。“城里人来宁海旅游,想找个住处,网上一搜,很容易就找到我们。”林剑波说,双林村不是旅游景点,单靠回头客和口口相传客流还是有限,“网上拉客”十分必要。为此,找专业人士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网路营销的大手笔,回报颇丰,客房改了又改,还是不够住。“双林农居”30多家,近半的客源都由他拉来,分配给各家农居。   林剑波2008年从浙江旅游学院毕业,学的就是酒店管理专业。他干过酒店,做过学徒,弄过模具。正当他在城里四处打拼时,桥头湖街道 *** 发出了办农家乐的号召,推出“双林农居”品牌,符合要求的农家乐,每间客房补助3000元。他抱着试试的心态,回到老家双林村创办了家乡的第一批农家乐,改造家里的新居,总共投入80万元。现在,波仔已经是“双林农居”规模最大的一家,有15个标准间。   刚刚做农家乐时,林剑波心里很没底儿,村里人那时基本都是外出打工,外面人来的就更少,双林村的知名度太低了。他决定充分利用网际网路,为自己的农家乐打广告、在宁海线上、旅游论坛上发帖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某旅游网的渠道接触,波仔农家乐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来“双林农居”投宿的城里人多数来自上海、宁波及周边城市,除了住宿,小林还发掘出了为顾客代购景区门票以及餐饮的服务。除了是老板,他还是厨子,每盘菜都亲自做,食材绝不过夜,一定要日日鲜。不断吸收客人的建议,波仔的民居也更加规范化,房间配备了独立卫生间、100M的wifi、ATV电视,还雇了专门服务人员。这样的精益求精让波仔农家乐获评四星级农家乐。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交通不方便。其他成功的农家乐像长庆、桐庐,直接有到上海的专车,而我们这边没有。”林剑波已经看到,光靠自己一家是做不强的,需要双林村的农家乐联合起来。“如果每个礼拜有专车在市里接客人过来,会好很多。”   有时,他也会把电脑和店门一关,带着家人去旅行,一走就是半个月。毕竟世界很大,他还年轻,还想出去看看。    篇三   5年前,为了拯救被遗弃的30亩蔬菜大棚,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钱仓村的3名大学生村官踏上了创业之路,注册了田原牧歌公司和钱仓牌商标。如今,公司基地已扩充套件到300亩,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2016年5月26日,该专案参加了江苏首届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总决赛,这也是南京唯一进入总决赛的村官创业专案。   钱仓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强是3人创业的合伙人之一。   “2011年,村里来了不少外地人承包大棚种蔬菜,但亏了本。”周强说,当时,一个承包户直接跑路,扔下30亩大棚的蔬菜。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蔬菜烂在地里,村书记就让几个村官先去卖菜。   当天下午1点,周强开始张罗工人一起拔萝卜,到晚上8点装完车,整整装了700公斤。次日凌晨3点,他们把萝卜运到蔬菜批发市场,一车萝卜只卖了130元,还不够人工和运费。   国家鼓励农业创业,为什么农业的利润这么低?再看看村里,不少农民也都将地抛荒,去工厂打工。周强说,农业一定要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3个大学生村官决定自己创业,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头摸索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   创业基地就在钱仓村村头,那位承包人遗弃的30亩大棚。   周强说,他花了一个月做市场调研,最终决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基地出来的菜,首先要到地头的农药残留检测处自测,然后送到集散中心做第三方检测,每次检测都出具报告,相当于给蔬菜标了“身份”。   虽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但真要做农业,3个合伙人都没有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摸索。   在大棚里育秧,需要地暖,但铺地暖容易干燥,就要经常浇水。周强刚开始直接从外面水沟里挑水浇,结果热乎乎的秧苗遇上冷水,死了一大片。后来请教了街道农技站工作人员,水挑来后在大棚里放一段时间,等水温和地温接近了再浇。   孙雪清是其中一名女大学生村官。“记得有一年天寒地冻,我去邻村讨教大棚种植经验,骑着电动车来回20多公里的路,半路还下起了雨,一天忙下来,当晚就发了40℃的高烧。在村医务室打吊瓶时,还忙着洽谈送货。当时就是有股信念,吃点苦没什么,一定要干成了。”   平价超市+企事业单位配送,直销模式提高利润   提高利润,周强的计划就是直销,将农产品直接从田头上到餐桌。在街道上看到,公司开的农产品平价超市生意很红火。周强说,这里白萝卜每斤一块三,而市场价一块六;西兰花三块八,而市场价五块四。而且都是当天的新鲜菜,一天有6000多元营业额。   在江北农副产品中心,公司还设立了集散中心。现在公司已有5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送客户,每天营业额近4万元。   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村官们将所有的大棚分包给会员农户,统一品种布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包装销售。村里的老付就跟着这群大学生村官种菜,“你别说,这群学生娃还真有点本事,还是跟过去一样种菜,但菜价翻了好几倍。这两年,我家里买了两辆车和一套房子。”   除了种菜,村官们还打造了200亩葵花园,吸引城里市民前来旅游参观。孙雪清说,去年“十一”前后,10天来了45万人参观,把基地和附近村民的农产品都买空了。   据介绍,公司下一步将借鉴京东到家的3P战略,打造南京帮生鲜O2O社群商务模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办50家社群生鲜超市,线上交易,线下2小时送货上门。同时,把基地打造成休闲农业观光中心,向游客直销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