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借问

借问的意思

借问,意思是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拼音:jiè wèn。引证解释:1、询问。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邓秀梅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4、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近义词:责问、请问。近义词请问(qǐng wèn)引证解释:1、敬辞。用于请求对方解答问题。吴组缃《山洪》十六:“问了之后,还是放不下心,又提着笨重的犁头和耘耙,绕了不近的路,冒雨跑到学堂里去想请问王先生。”2、犹试问。瞿秋白《一九二三年由俄归国后所作短文二篇·最低问题》:“地方官对此种丧权辱国事情,只知道戒严,请问他防范的是谁,保护的又是谁?”3、请安问候。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近义词:就教、讨教、请教、指导、叨教、请示。

借问复为谁中的借是什么意思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 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 3.假托。 4.凭借;利用。 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问复为谁: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木兰歌》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其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元甫。诗中讴歌了花木兰的气节情操和忠孝两全的事迹。原文: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借问的意思解释

借问,汉语词语,拼音:jièwèn,意思是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例句1、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唐·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