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南海姑娘简谱

粤剧名曲

  粤剧名曲   1. 《帝女花》   2. 《紫钗记》   3. 《西楼错梦》   4. 《白燕迎春》   5. 《牡丹亭惊梦》   6. 《三笑姻缘》   7. 《李后主 》   8. 《昭君公主》   9. 《雷鸣金鼓战笳声》   10. 《梦断香销四十年》   11. 《柳毅传书》   12. 《楼台会》   13. 《九天玄女》   14. 《山伯临终》   15. 《客途秋恨》   16. 《三看御妹》   17. 《醉打金枝》   18. 《昭君出塞》   19. 《蝶影红梨记》   20. 《血溅乌纱》   历史起源   粤剧的形成时间,有以下四种观点:   (1)形成于南宋。陈非依在其《粤剧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梁沛锦也认为:“从粤剧发展渊源来说是悠久而又深远的,简括地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2)形成于明代中后期。赖伯疆、黄镜明合著的《粤剧史》认为:佛山的琼花会馆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早期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粤剧发展至此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大剧种了”。   (3)形成于清代前期。王兆椿《从戏曲的地方性纵观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将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出现的“广腔”看作粤剧历史的第一阶段。   (4)形成于清中叶或中叶以后。欧阳予倩在《试谈粤剧》中认为,广东的本地班和外江班并立的时候可以看作粤剧奠定基础的时候。外江班逐渐退出广东舞台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欧阳予倩认为粤剧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何国佳在《粤剧历史年限之我见》中认为粤剧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也有学者认为粤剧历史应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李文茂起义(或稍前)算起的观点,也属于此列。粤剧的历史始于唱梆子,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后又吸收了二黄,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历史发展   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   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相互竞争中逐渐形成。   清雍正五年(1727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   清中叶时,粤剧传入雷南路地区,即高、雷、廉、琼等下四府,故又称“下四府”粤剧。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2]。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演唱。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粤剧资料(超急)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等等。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 *** 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化妆: 中国香港历史博物馆内粤剧后团化妆的场景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粧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着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对于净角(例如:张郃)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骠悍干炼。 到了二十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着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 「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纱(男角用)、头套、发髻、饰物,女角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如大头、前妆、簪、钗、梅花石、耳边花、凤冠(有五凤冠和金凤冠等,一般是穿蟒袍或霞帔时用)、正凤、七星额(花旦穿大靠时必须使用七星额)、文武髻、牛角带(穿十三妹装或小打扮时用)、渔家络(六国大封相的推车女专用)...等,用料也各有不同。不同身份的女角固然使用不同的头饰,有时同一身份的女角,因应不同场合,也会使用不同的头饰。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的头饰有太子盔(或称紫金冠或束发冠)、东坡巾、蝠鱼巾、日字巾、紥巾、莲子帽、帅盔、荷叶盔、纱帽、驸马盔、平天冠、耳边花、耳边球、结子、网巾、水发、散发、丫髻(书僮或僮子用)...等。 谱曲词: 帝女花的工尺谱粤剧的乐谱称为工尺谱,是粤剧传统的记谱方式。跟其他地方剧种所用的大同小异,都是利用谱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里的乐音,相等于西方音乐的So、La、Te、Do、Re、Me、Fa、So。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B2%B5%E5%8A%87&variant=zh-
中国 的 戏 剧 , 正 式 形成 于 南 宋 , 称 为 南 戏 。 南 宋 初 期 ,广东 是 没 有 戏 剧 的 。 南 宋 末 期 , 南 戏传 入 广 东 , 成 为 最 早的 粤 剧 。 南 戏 是怎 样 传 入 广 东 的 呢 ? 公 元 一 二 七 六 年 间 ,宋 恭 宗 等 为 元兵 追 逼 , 南 迁 广 东 , 当时 跟 随 宋 帝 南 迁 的 宋 朝 臣 民 , 数以 十万 计 , 其 中 有 懂 得 演 戏 的 梨 园 子 弟 ,就 是 这 些 梨 园子 弟 把 南 戏 带 进 广 东 ,在 广 东 演 出 , 在 广 东 落 籍 , 在 广东 传播 , 使 南 戏 成 为 最 早 的 粤 剧 。 由 于 当 时 是 兵 荒 马 乱之 际 , 南 戏 如何 传 入 广 东 的 纪 录 到 至今 仍 未 发 现 有 文 字 资 科 支 持 , 故此 这段 史 实 只 能 成 为 推 测 。 但 有 一 有 力 物证 , 就 是 佛 山祖 庙 的 石 剧 台 , 这 个 剧台 , 现 仍 存 在 。 佛 山 祖 庙 已 有 八百 年历 史 , 试 问 如 果 当 时 没 有 戏 剧 演 出 ,又 怎 会 有 剧 台? 而 且 这 个 剧 台 是 石 做的 , 非 富 贵 人 家 专 用 , 而 是 人 民公 有, 如 果 当 时 的 戏 剧 不 是 已 经 深 入 民 间, 又 怎 会 有 这样 的 建 筑 ? 粤 剧 的 发 源 地 又 在 什么 地 方 呢 ? 不少 人 以 为 一 定 是 广 州 ,其 实 不 是 广 州 而 是 佛 山 。 佛 山 是粤 剧的 发 源 地 , 有 下 列 几 点 史 实 可 以 证 明: 第 一 点 是 八百 年 前 , 佛 山 已 有 固 定戏 台 的 建 造 和 留 存 。 第 二 点 是 三百 多年 前 , 佛 山 已 有 粤 剧 本 地 班 的 组 成 及第 一 个 粤 剧 伶人 的 团 体 《 琼 花 会 馆 》。 第 三 点 是 百 多 年 前 , 粤 剧 伶 人李 文茂 在 佛 山 附 近 发 动 粤 剧 伶 人 组 成 义 军, 响 应 太 平 天国 革 命 , 支 持 义 军 的 人数 以 百 计 , 粤 剧 伶 人 之 多 可 以 想见 。 粤 剧 已 有 数 百 年 历 史, 由 初 发 轫 以至 于 今 , 其 间 变 迁 很 大, 然 莫 如 近 五 六 十 年 间 , 班 制 改, 人事 更 , 剧 本 场 口 , 一 唱 一 做 , 迥 异 从前 , 以 言 变 迁, 莫 此 为 甚 。 粤 剧 在 半 世 纪 前 , 对角 色 的 忠 奸 ,分 得 很 清 楚 , 正 印 武 生、 小 武 、 小 生 , 例 不 演 奸 戏 , 唱曲 也各 自 有 一 家 , 听 戏 的 人 , 一 听 就 知 这是 武 生 喉 、 小武 声 、 小 生 腔 , 自 从 当年 「 寰 球 乐 」 班 的 朱 次 伯 , 以 小武 而改 用 平 喉 唱 出 , 武 生 和 小 生 也 一 样 随之 而 唱 平 喉 ,无 所 谓 武 生 喉 、 小 武 声、 小 生 腔 。 同 时 朱 次 伯 又 提 倡 「广 爽」 。 过 去 戏 人 的 曲 白 , 一 律 用 中 州 口音 , 即 俗 称 「戏 棚 官 话 」 , 朱 次 伯 认为 粤 剧 是 广 东 人 的 , 应 以 广 东 口音 唱出 为 准 , 便 在 他 的 首 本 戏 《 夜 吊 白 芙蓉 》 中 , 用 平喉 广 爽 来 唱 , 因 受 观 众接 受 , 使 粤 剧 风 气 为 之 一 变 , 戏班 裹的 武 生 、 小 武 、 小 生 的 曲 白 , 全 改 用广 爽 。 由 于 朱次 伯 伶 德 不 修,而 被 人暗 杀 。 粤剧是广东省境内流行 14 剧种之一,也是全中国境内上演的 350 种地方戏中的一种,由于制作庞丈,粤剧在广州、澳门及中国香港通常不及称为「大戏」。在今天中国香港,一个中型戏班,为演出一台神功戏,通常聘用二十多名演员、十名伴奏乐手及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布景、灯光、音响、道具、伙食和杂食。
参考: .geocities/musicproject_2001/


春天的故事的歌谱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老师的歌曲。感谢您的采纳。春天的故事词:叶旭全,蒋开儒曲:王佑贵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啊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

歌曲《春天的故事》的简谱、歌词

歌词:曲:王佑贵词:叶旭全蒋开信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火火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