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清的笔顺

清的笔顺

清的笔顺:点、点、提、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清的释义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扩展资料清的词语1、清晨[qīng chén] 时间词。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2、清新[qīng xīn] 清爽而新鲜:刚下过雨,空气清新。3、清水[qīng shuǐ] 清澈的凉水。4、清洗[qīng xǐ] 洗干净:炊具要经常清洗消毒。5、冷清[lěng qing] 冷静而凄凉:冷冷清清,冷清的深夜。6、清贫[qīng pín] 贫穷(旧时多形容读书人):家道清贫。

清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清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左窄右宽,右比左高。右边的笔画在左半格起笔。释义: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语文的重要性:1、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2、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3、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清的笔顺笔画

"清"的笔画顺序:点、点、提、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清,形声字。战国文字、篆文之字形从水、青声。从水,表示与水相关;青声,表示音读。隶变作,楷定作清。在六书中属于形声。金文、战国文字或于青声之下增益口形,与字义无涉,乃古文字之通例。读作qīng,本义为水清澈貌,与“浊”相对;引申为高洁、清静、清楚、廉洁等义;又用为动词,如清除、使清醒等;又用为古地名、水名、朝代名等。组词:清晨[qīng chén] 时间词。指太阳出来前后的一段时间。山清水秀[shān qīng shuǐ xiù] 秀:秀丽。指山水秀丽,风景优美。也作“山明水秀”。数不清[shǔ bù qīng] 多得不可数的。冷清[lěng qing] (形)人少,寂静而凄凉:月色~|老太太总感到有点~。[近]冷落。[反]热闹。清洗[qīng xǐ] (动)①洗涤;洗刷:~蔬菜|~耻辱。②清除:~异己。基本解释:1、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2、安静,不烦:冷清。凄清。3、单纯不杂:清唱。清茶。4、明白,明晰:清楚。清晰。5、一点不留,净尽:清除。6、整理,查验:清理。7、详细登记:清册。8、公正,廉洁:清廉。9、洁净,纯洁:清洁。相关组词:1、冷清[lěng qing] (形)人少,寂静而凄凉:月色~|老太太总感到有点~。2、清洗[qīng xǐ] (动)洗涤;洗刷:~蔬菜|~耻辱。清除:~异己。3、清早[qīng zǎo] 早晨。4、清水[qīng shuǐ] 清澈而不含杂质的水。5、数不清[shǔ bù qīng] 多得不可数的。6、清晨[qīng chén] 指太阳出来前后的一段时间。

清的笔顺怎么写呀?

清的笔顺:点、点、提、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清,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qīng,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本义为水清澈貌,与“浊”相对;引申为高洁、清静、清楚、廉洁等义;又用为动词,如清除、使清醒等;又用为古地名、水名、朝代名等。清,形声字。战国文字、篆文之字形从水、青声。从水,表示与水相关;青声,表示音读。隶变作,楷定作清。在六书中属于形声。金文、战国文字或于青声之下增益口形,与字义无涉,乃古文字之通例。《说文》:“清,朖(朗)也,澄水之皃。”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皃。”《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如高洁、清静、清楚、廉洁等义,皆其引申。又用为动词,如清除、使清醒等。又用为古地名、水名、朝代名等。《唐韵》《正韵》七情切。《集韵》《韵会》亲盈切。𠀤音圊。《说文》:朖也。澄水之貌。《释名》:淸,靑也。去浊远秽,色如靑也。《诗·郑风》:浏其淸矣。又静也,澄也,洁也。《书·舜典》:直哉惟淸。又水治曰淸。《诗·小雅》:泉流旣淸。又视淸明也。《诗·鄘风》:子之淸扬。注:视淸明曰淸。又《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淸兮。传:目上为名,目下为淸。又酒名。《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飮之物,一曰淸。注:淸谓醴之泲者。又凡飮皆曰淸。《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飮,用六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