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赫哲族

赫哲族文化发展史简介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族是满族语族的一个分支,没有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满语是通用语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大部分是通用语言。赫哲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和民歌代代相传。赫哲族的神话,如《墨子射日》,《月亮》,《北斗》,《虹》,《山神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伊玛坎”是赫哲族特有的说唱文学形式。他经常在狩猎场、网滩或渔村的泥屋里打打闹闹。它的特点是歌颂古代历史和英雄故事。《伊玛坎》一段一段唱,没有器乐伴奏。大头“伊马坎”会唱好几天,小头也会唱好几天。这个故事形式活泼自由。的内容有的歌颂英雄事迹,有的讲述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据调查,赫哲族保存下来的“伊玛坎”作品有40多部,收藏作品有10多部,包括《老虎传说》、《伊玛坎》、《希尔达鲁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曼格姆莫日根》、《安图莫日根》等。此外,还有“说胡立”和“特伦古”等形式,也很受人们欢迎。是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类型,生动短小。通常是老人告诉孩子,教育孩子。的内容多为图例,如《响首避暑山庄莫日根》、《谈论胡立》。赫哲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民间文学。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赫哲族的设计艺术非常发达。他们经常在鱼皮、动物皮制成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各种云纹、花卉、蝴蝶、几何图案。且餐具和桦木制品上雕刻有各种双向连续花纹、云纹、山水、花鸟、动物,形象生动,造型美观独特。女裙、披肩、腰带、帽子、裤子上绣有彩色线条的装饰图案和花纹更为美观。尤其是生活用品上的五彩刺绣,如“公鸡带花”、“莲藕带花篮”等,构图新颖独特,尤为精彩。赫哲族人在不同产品上刺绣拼接的各种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的智慧和审美群体意识。赫哲族的设计艺术吸收了汉族设计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有自己的民族风味,又反映了其生产生活的特点,极具民族特色。它是中国刺绣和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介绍。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饮食: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生食有鲜鱼和鱼、兽肉干;熟食则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炒肉、鱼肉粥等。鱼松是每餐必上的一道菜。生吃的鱼类有鲟鱼、鳇鱼、鲤鱼、白鱼、草根鱼、鲢鱼等。赫哲族常食拌菜生鱼,鱼被放血后,将剔下的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适量的醋和盐。在春、夏、秋季,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在鱼皮上的薄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放于旺火燎烧成三四分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将去皮的冻鱼削成很薄的冻鱼片(类似于刨花),蘸醋、盐水和辣椒油食用,称之为“苏日阿克”,这是下酒之佳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