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青天这首诗的全部诗句
全部诗句如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2、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3、诗人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49386.aspx
李白的《把酒问青天》全诗怎样背?
原名:《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天》是盛唐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律诗,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于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示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赏析:月高挂于天,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人无意追攀时,月却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即若离,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之于人既亲切又神秘的奇妙.紧接二句对月色做描绘:皎皎明月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绿烟散尽,清光焕发.月色之美形容的如可揽接.不料下文又是一问将明月推远,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初东海消逝西天,踪迹难以猜测,偏能夜夜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传达诗人的惊奇,从而浮想联翩,进而究及那有关月亮的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期间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情怀.这遐想又引出一番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交替更换,不知多少年代,但是月亮却始终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二句造语备及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题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慨.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独特鲜明.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于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示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
明月几时有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明亮的月亮何时才有?举杯问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宵又是何年。我想乘着风归去,又担心在高处的宫楼玉宇,寒冷难耐。起舞嬉戏于清晰的影子,与人间的景色何其相似。转动朱阁,低垂丝帷,为无眠照亮。不应该有恨意,为何总是在离别时圆满?人们有悲伤和欢乐、分离和相聚,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古老而无法完全预测的事情。但愿人们长久地健康,千里之间共同赏月。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出自《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也是苏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流放岭南时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游子对月亮的思念和对人世离愁的感慨。作品中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离合的感悟以及对长久团聚的美好祝愿。使用环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曲,常被用于陈述离别的思念之情和对亲人的祝福。它也常被音乐和戏曲改编,成为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以诗、词、散文为主要创作,被誉为苏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作品既有浪漫主义的豪放风格,又有唐宋古文的清丽雅致。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时事抒怀等。他对文学理论和文言文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张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
明月几时有全诗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m.taiks.com)。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