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非空作品

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此话出自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大轮明王鸠摩智拜访天龙寺,鸠摩智一语道破枯龙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
原来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婆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解释:东方双树表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表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表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表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表示正面的意思,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枯萎凋残之树表示反面的意思,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种境界之间入灭,那是说他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出自哪里?

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出自《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见枯荣所吟。枯荣大师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大理国皇室宗亲,年轻时在天龙寺出家,武功高强,德高望重,掌有六脉神剑剑谱。当年世尊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扩展资料:《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从1963年开始创作,历时4年完成。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枯荣大师百度百科-天龙八部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
出自 吴承恩《西游记》的句子。

第一句“色色原无色”
第一个“色”,做动词讲,指的是追求,第二词为女色,“色”在佛学中原意不一定是女色,指的是人们对缤纷世界中的欲望追求,但西游记中的白骨精蜘蛛精,均是以女色出现。所以这里的意思指的是女色,但后面为什么说“原无色”呢?
这里就带出了佛学修持法《白骨观》,这也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由来,一切色欲令世人难以摆脱,唐三藏迷了双眼,连孙悟空也连打三回,终究乱花迷人,生死无常,只是白骨一具。因此“色色原无色”,唐三藏除去了心魔,重踏征途。
顺带一句,beyond以乐队名义创作的最后一首歌,《长空》中的歌词:笑望长空以道灭道,即有佛学的“苦,集,灭,道”之意。
第二句“空空已非空”,这里先要说一下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名字由来。
空,能,静(净),正是印证了佛教中的三个境界,也是吴承恩的巧妙安排,
空:舍得一切,放下一切,所以能来去自如。
能:能容一切,能载宇宙一切万物。
净:心无任何邪念,内心纯朴,六根清净。
按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是这里的最好解释。
先说一下“相”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相”指的是“着相”,什么是“着相”?很多人不明白,解释起来也不太容易,大致的意思是“过于追求自己想达到的一个状态而失去了本心。”我常用大白话和别人举例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这便是一种着相。
“诸法空相“的大致意为,各种心法你都不要去刻意而为而迷失本心。
“空空已非空”这里第一个空,依然做动词,意为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这句就很好理解了:
“空空已非空”: 你在取经的路上去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终于明白这世界并不是虚无的,它在那里不生不灭。
所以引出后面这句:“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安静,喧嚣,说话,沉默,你醒着,你睡着,这世界不增不减。
由此,我们明白了另外一个佛家偈语“相由心生”。这里的“相”,并不是相貌的意思,而是“着相”的意思。这也是很多人会理解错误的一个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