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 “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⑴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⑵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⑶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⑷小结: 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结: 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⑴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⑵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⑶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⑴词语搭配: 总因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职位比廉颇高 ⑵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___,前两个故事的___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_,三个故事构成了___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廉颇的话提前分句打印。 创新与突破点: 1、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特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本课充分运用学生的默读、个人感悟朗读、男女生齐读、联系人物身份针对性演读等多种方法。 3、板书设计以师生板书有机融合为特色,以将、相、和与三个故事两条主线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些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由学生交流并认真板书在黑板相应位置,齐读后任选其一交流主要内容,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 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也就是将相和中的“相”(板书:蔺相如)。我们也注意到在刚才的讲述中,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板书: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贴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相机板书)(贴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相机板书并补充强调: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贴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提醒大家,蔺相如说话的内容都在引号中。) 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临危受命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地说。(预设交流: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 2、略施小计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生交流,引导:不只是妥,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 3、理直气壮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6、顾全大局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60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使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送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将 勇于改过 维护国家利益 相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和 爱国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 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 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 学生汇报; 3、 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 ↓ ↓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和 爱国 ↓ ↑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勇于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