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认识

认识的特点及方法论(高二政治)急急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内容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内容原理: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方法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哲学上 意识和认识有什么区别?

一、性质不同1、认识:主体在发现客体对主体有影响后,在思维组织产生的认知意识的引导下,感知组织主动地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和规定的知识,有目的地系统、系统地发现了主体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矛盾与问题,并通过主体的行为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决策者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意图、方法、路线和方案。2、意识:物质的一种先进有序的组织形式。指生物体从其物理感知系统中所能感知的特征与相关的感知和加工活动的总和。它必须与精神、理性和真理的概念清楚地区别开来。二、产生不同1、认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在认知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是认知意识的表现。认知过程是指在知识发生之前就已经确立的认知意图、计划、路线和规则的过程。2、意识是思维主体处理信息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和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能够主动操纵信息的物质(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扩展资料:认识意识从思维组织中产生并发送给感知组织以后,主体的感官会立即行动锁定目标对象,对目标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表现出高度的警惕和关注。因此,在认知意识的引导下,由知觉组织和感觉器官主动地收集客体信息知识的主观行为发生了。在认知意识的引导下,主体各感官器官积极、有序、合理地收集对象属性和规律的知识,并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识

认识是什么意思?

先给你举一个例子:
张三走在大街上,碰到李四,李四指着远处一鸟儿对张三说:“张三,你看那只鸟儿多好看,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吗?”,张三说“我不认识。”。
有人说,“认识”就是“知道”的意思,如果仔细琢磨,其实两个词汇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认”和“识”同样也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字,只不过现在把这两个字给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汇而已。连“知道”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字组合在一起的。
现在,假设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本《数学乘法表》,进行学习。在学习之前,这个人的脑海记忆中,会是什么样子?一定是对《数学乘法表》没有相关的信息,或者对《数学乘法表》的相关概念和信息是完全或者不完全的缺失。如果这个人的脑海里,储存了该书的相关概念和信息,那么该人就一定掌握了或者说不完全掌握了该书的内容。
在脑海中,没有某一项信息,或者没有存储某一项信息,才会导致“学”。“学”是一个客观信息到达脑海中并存储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是局限于信息被视力力及之后进入大脑,并第一次知道该信息的过程,至于该信息所要表达的概念、方法、方式等相关内容对于这个人掌握的程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因此“学”只是一个信息接收的过程,与接收的程度和记忆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信息从客观位置,在光媒介的作用下,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肌肤等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后,就完成了“学”的过程。
例如:1+1=2;被该人接收到后进入大脑,完成对“1+1=2”的“学”的过程。至于“1+1=几”的答案记没记住没有任何关系。
而“习”,是在“学”之后,“习”是一个对客观信息强化的过程和一个对信息记忆强化、方式、方法的巩固和强弱的程度。在时间尺度上,一定是先有“学”,而后有“习”。“习”一定是非“第一次的”,一定是对客观信息的第二次开始。先有“学”,而后有“习”。“学”是“习”的必要条件,而“习”不是“学”的必要条件。人可能会去“学”,不一定会去“习”。
因此,该人在学习《数学乘法表》的时候,他要实现“学”的过程,必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叫“学”:
1、之前,脑海中无相关的信息;
2、第一次完全读完该著作的过程。
上述两个条件一但完成,“学”的过程也相应的完成,接下来这个人会根据自己脑海对该著作的内容的掌握作出两个选择:
1、再也不去看该著作,这叫“学则止”;“学而止”不一定不是不懂,也不一定就懂。
2、反复看该著作,这叫“学而习”。固有“温故而知新”。
“习”的过程,是完全掌握相关信息、方式、方法的过程,直到脑海里的印象达到一定
程度。
当这个人把《数学乘法表》“学”完,“习”完之后,突然有一天看到“4+4=8”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认”。“认”是建立在脑海中已经存在某种信息,脑海中已经记忆了该种信息后,客观信息通过视力、听力、肌肤等感知,到达脑海中的过程。因此“认”的过程包括的必然条件是:
1、之前,脑海中已经存在相关信息;
2、客观信息到达脑海的过程完成。
同样“认”的过程,一但结束,会立即进入下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识”。“识”是一个大脑对已经记忆的信息对客观到来的信息的一个对比和甄别加工的过程。在时间尺度上,一定是先有“认”,而后再有“识”。同样,在“认”的过程完成后,同样有两种选择:
1、“认”而不“识”,所以对客观信息的“只认而不识,不辨其真假”;
2、“认”而“识”,对客观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容“认而识,而得其真假”。
“认”和“识”一定是“学”和“习”的过程结束后,对客观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反馈。
在上述文中,“学”、“习”、“认”、“识”反应了大脑对客观信息的活动情况。在时间尺度上,先后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学”和“习”是大脑对客观信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认”和“识”是对“学”和“习”的反馈和应用。而这四个词的含义和概念截然不同,四个词的整个过程,就是“知”。而“知”一定是要包含“应用的”。“知”是“学”、“习”、“认”、“识”的目的。
在古文中“知”的含义是“箭头”正中“盾牌”的意思。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等相关含义。这些含义中都有“应用”的内涵。
所以叫做“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即“学”完要“习”,“习”完会“认”,“认”完会“识”。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认”和“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汇“认识”。
例如如下事件:
张三走在大街上,碰到李四,李四指着远处一鸟儿对张三说:“张三,你看那只鸟儿多好看,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吗?”,张三说“我不认识。”。
张三之所以不“认识”那只鸟,是因为“鸟”在光媒介的作用下,信息通过张三的眼睛进入张三的大脑后,而大脑中从来没有存储该种“鸟”的相关信息,所以张三的大脑在完成“认”的过程后,就无法自动进入“识”的甄别过程。所以整个过程就叫做“认识”。如果张三的大脑中已经存储了该种鸟的相关信息,那么其大脑在“认”完之后,一定能“识”出该鸟叫什么鸟,也叫“认识”。“认识”是大脑对已存储信息和客观信息对比之后,确定两者完全一致后得到的肯定的结果,相反,得出完全不一致的结果时,张三一定会说“他不认识”。“认识”同样是在“学”、“习”之后才能完成的过程。


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人是认识的主体之一,其他动物、昆虫、植物也是认识主体大家庭中的成员。扩展资料:认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在认识意识的指挥下实现的,认识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发生以前确立的认识意向、认识方案、认识路线、认识法则的展现过程。通过详细地观察认识的过程,就可以发现主体在认识行为发生以前确立的认识目的、认识意向、认识方案和认识路线,发现存在于认识之中的认识意识。认识意识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后产生的,是指挥感知组织主动收集有关客体属性和规定的知识,为思维作好知识准备的意向、方法、路线、方案和命令。

认识、认知,区别是?

认识和认知没有区别,认识包含认知。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扩展资料:人类已知的探索事物变化发展中认知方式有六种,于外在表现为六欲,即是我们常说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七情则是内于外的自身个人情感的自然表露。即为医家所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已知的人们通过六种方式认知世界中,法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波动的词最常见的为感,即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对于感的认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

认识的含义是什么

认识的含义是什么: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人是认识的主体之一,其他动物、昆虫、植物也是认识主体大家庭中的成员。扩展资料:认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在认识意识的指挥下实现的,认识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发生以前确立的认识意向、认识方案、认识路线、认识法则的展现过程。通过详细地观察认识的过程,就可以发现主体在认识行为发生以前确立的认识目的、认识意向、认识方案和认识路线,发现存在于认识之中的认识意识。认识意识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后产生的,是指挥感知组织主动收集有关客体属性和规定的知识,为思维作好知识准备的意向、方法、路线、方案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