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最早由孔子创造。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暗含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的描写、修辞(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巧妙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和看法。北宋欧阳修组织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扩展资料:春秋笔法的后期运用:1、婉而成章委婉是一个大的禁忌。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周代开始,到秦代,到唐宋兴盛,到清代更为完备。中华民国成立后废止。清朝的文学监狱是众所周知的。2、尽而不污客观详细的记录,无偏差、无歪曲、无隐瞒。比如在《追忆刘和珍》中,“从背后进入,斜穿心肺”四发子弹,其中一发是手枪,立扑。一是手枪显示有警察参与了袭击和屠杀。它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般称呼。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 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