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厕所有哪几中叫法
1. 在秦汉时期,上厕所的一种文雅的说法叫“如厕”。如,是去往某处之意,即所谓“凡有所往曰如”,司马迁在描写鸿门宴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2. 在汉代时期,解大小便的另一种婉辞称为“更衣”,如《论衡》中的描述“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3. 从唐代以后,厕所的通俗说法叫做“圊”,侧所因多建在院子东角,因此又称“东圊”、“登东”。《警世通言》里描写王安石下位后,路过一村镇上厕所时的情景“荆公见屋旁有个坑侧,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4. 明代,上厕所雅称“出恭”,正因如此,老北京人又把“放屁”,雅称为“虚恭”。5. 净手,如厕也可以婉称为净手,如《金瓶梅》中描写西门庆偷摸到行医的胡老人家:“只见他家使的一个大胖丫头走来毛厕里净手,蹶着大屁股,猛可见了一个汉子趴伏在院墙下”6. 水火,如厕也可以隐称为水火,如《水浒传》第八十四回中,石秀说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7. 方便,方便是如厕的比较通行的说法,现在依然在用,如《西游记》第五十三回:“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8. 现代的说法就很多了,去茅厕、如厕、上大号、 上茅房、去嗯嗯、埋地雷、浇肥、去便便、放东西、去方便、嗬臭臭.去WC、去toilet 、去厕所、上趟外。
上厕所古代说法
1、出恭
出恭是上厕所的雅称。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2、登东
登东释义为解大手。旧时建筑,厕所多在屋子东角,故称东圊,简称东。因此旧时有“登东”、“登了个东”等语表示去如厕等意“。
3、更衣
更衣指换衣服;换衣服的地方;上厕所的委婉说法。避讳语指去厕所大小便。
4、解手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语,意即大小便,或曰“上厕所”;雅称为“出恭” 或“内急”。阅读一些湖广填四川文章时, 对“解手”一词的由来,多称是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方便。
5、如厕
如厕是上厕所的意思。“如”,在古语里有“遵从、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进入”。如厕,就是解手。入厕,直译就进厕所。进厕所未必上厕所(也有可能递草纸)。因此,如厕,即上厕所。比入厕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