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下章

《大学章句》通解(二)

夫以学校之设 , 其广如此 , 教之之术 , 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 , 而其所以为教 , 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 , 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 , 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承接前文,三代的学校从王宫到民间乡里各有分布,每个人随着自己的不同阶段入学,八到十五岁入小学,十五以后入大学。




小学与大学之间在施教的方面侧重不同,小学重在事情上的习练,大学重在义理中的体认,其间的节目详悉,功夫有序。




那教育的本源来自哪里?这是非常关键的地方。




其实前文当中已经说过了,聪明睿智的圣人降世,自然的受到天命为君为师,这无不是因为他具有超迈于众人的智慧和仁德,因此他能把握好天道规律,用来指导人事的各个方面。




然而用来教导民众的一切,都是通过亲身力行而有得于心的,这就保证了教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心得需要靠身体力行以后,才能真正有所获得,不是单凭脑子去想就能想像出来的。




彝伦,可以理解为常理常道,人一生当中最常面对的还是人,所以对于民众的教导主要是人伦方面,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最关切到每个人自身的,无论做着怎样的行业,都不可能脱离这五条常道。




所以才说当世之人无不学,人人都能学,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说尧、舜能把孝悌做好,其他人也可以把孝悌做好。




其学焉者 , 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 , 职分之所当为 , 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学与不学的差别就在这里,同样都是一个人的躯体,有的人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有的人却糊涂蒙昧。




明白人知道人的本性中固有仁义礼智,职分中当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从、长惠幼顺、朋友有信,就各自勤勉的努力去做,直到死而后已。




学而知之固然重要,不知自己的性和职分,肯定无法去行,但着实的工夫却是在勤勉努力上面,中国人历来的精神大概也可以用这勤勉努力去概括了。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 , 俗美于下 , 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

 

所以后世的人,总是想着圣王时代的礼乐文教,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能说不是他们教化工作做得好么!




及周之衰 , 贤圣之君不作 , 学校之政不修 , 教化陵夷 , 风俗颓败 ,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 , 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 , 于是独取先王之法 , 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非常可惜的是,周朝从成康盛世以后两百余年就变得非常衰败,经历了幽王的无道,丢掉西京,太子平王即位又不能替父报仇,为民除贼,使得天子的礼乐法度不再能约束四方的诸侯,这时候既没有圣君贤主出世,学校又哪里还能担负起他原本教化的职责,以至于风俗越来越衰乱。




再到孔子出生的时代,春秋末期,天下的霸主更迭兴起,虽然德为圣人,本当立于朝堂之上,辅佐君王推行教化,可是时代的命运就是那样的无奈,周游列国,求见君主,有不少能欣赏他的为人,可还是无法接受他的政治主张。




于是孔子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那就是传承了先王之道,通过六经为载体,教授给他的弟子们学习,所谓的“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使得后世的人想要寻求治道,不至于没有门户可入。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 , 固小学之支流余裔 , 而此篇者 , 则因小学之成功 , 以著大学之明法 , 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 , 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曲礼、少仪、内则等都是《礼记》中的其他篇目,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记录了礼的一些小节目,包括孩子在家里、学生在学校当守的规矩,去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了解到过去的孩童在小学的时候所学的洒扫应对进退,今天已经看不到过去系统的小学的书籍,仅存有散见的这些篇目,故而称为支流余裔。




至于大学这篇,实际上是站在小学原有的基础上去谈论大学的学习之道,于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模之广大,于内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节目之详尽,对于学者而言,可以说是路径非常清晰了。




三千之徒 , 盖莫不闻其说 , 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 , 于是作为传义 , 以发其意。

 

传说孔门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序文就默认他们都从孔子那里听说过大学之道,可以说知道的人是非常多的,但后来能把它传下来的只有曾子。




曾子得到大学,并且为他作了传义,从大学之道到未之有也前面的205个字为经文的部分,朱子认为是圣人所言,往后的内容到篇终都是解释经文的内容,所以被认为是传,传的作用是进一步阐发经文的含义,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经十传的《大学》。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 , 则其书虽存 , 而知者鲜矣 !




孟子的学问来自于子思,子思的学问来源于曾子,在理学中认为孔子往后学问传承的正脉就是曾子到孟子。




同样在《孟子》的书中也有很多语句透露出了和《大学》相同之处,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但到了孟子去世后,修身然后平天下的思路没有受到学者的提倡,即便这本书没有因为秦火而丢失,可是去讲究义理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也正是朱子他们为何要重新提出《大学》的原因,为了正本清源,让先王平天下之道重新明白起来。


大学章句集注的内容

虚灵不昧出现在朱熹《大学集注》关于“明德”的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虚: 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灵: 神,即每个人得之于天的“明德”有神性和灵性的特点昧,未日,即暗,不昧: 不暗,即明,也就是后面说到的明德其本体之明。可惜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虚灵不昧基本上是关于“明德”的特征的描述。王阳明更直接说到: “明德即是天理”,天理换个词就是“道”,也可以是“性”。《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过王老师还是说到了儒家的明德跟佛道的区别: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就是说王老师认为明明德的目的在于“亲民”,而不是为了成仙成佛的出世。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2HLPUrvI7KTTTXZmlQJog 提取码: 9mzs

先盖章再写字和先写字再盖章有区别吗

一、先盖章再写字和先写字再盖章有区别吗1、先盖章或是先签字对合同的有效性无实质的影响,只要是两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就是合法有效的。先盖章后签字的话,字会叠在章上面。而字可以改动,尤其是日期。所以一般都是先签字,写日期,然后再盖章。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四百九十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二、成立合同需要符合什么条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合同标的可能,是指合同给付可能实现。合同标的确定,是指合同标的自始确定,或可得确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