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瑶宫的历史沿革
南瑶宫的创建起源,至今仍缺乏可资左证的详细资料,现在只能从日治时代日人留下的《寺庙台帐》与宫内所存的沿革碑,加上相关文献与里民口传综合推敲。相传在1723年(清雍正元年),彰化设县,窑工杨谦自诸罗县(今嘉义县)笨港南街来此应募工事(可能是到瓦磘庄做工烧瓦),随身携带妈祖香火袋庇身保佑,杨谦将香火挂在工寮内,每当入夜附近居民就可见到此处散发五彩毫光,咸认为是神明显灵,于是地方仕绅集资雕塑妈祖神像,奉祀在附近的福德庙内,居民参拜屡称灵验,遂香火日盛。1738年(清乾隆3年),瓦磘庄民陈氏捐地建祠,时称“妈祖宫”,同年11月,总理吴佳声、黄景祺、林君、赖武等发起募资兴建殿宇,雕塑五尊神像,取彰化县城南门之“南”与瓦磘庄的谐音雅字“瑶”,正式定名为“南瑶宫”。虽然大部份的记载都传南瑶宫建于1738年,但是建庙年份在官方志书中却未有记录,有之者仅周玺在清道光年间修纂的《彰化县志》中提到“一在邑治南门外尾窑,乾隆中士民公建”,而非“乾隆初”。再者,南瑶宫在日治时期经历17年的改建工程,1936年完工后在前殿左侧立有一块纪念改筑的“沿革碑”,碑上刻文却指建庙年代为1749年(清乾隆14年),两相差距11年,但较符合《彰化县志》“乾隆中”的记载。卓克华2006年出版的《寺庙与台湾开发史》一书中,另摘录有一则南瑶宫较为传奇的建庙缘起:“ 近人林文龙亦采访记录一则传闻: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有笨港南街的居民杨谦受雇至彰化南门外瓦窑工作,随身携带有笨港天后宫的香火袋,以祈求旅途平安;事毕杨谦返笨港,将香火袋遗留工寮内。某日,忽有女人直立在瓦窑边大声疾呼:“瓦窑将陷,赶紧逃命!”大家闻声,竞相逃出。正惊奇间,瓦窑崩落,而女人不知去向,大家共同认定是神灵显圣救难,在清理工寮时,赫然发现杨谦所留下之香火袋,众人咸认为系笨港天后宫妈祖有意分灵彰化,因此香火袋暂奉土地庙,后显灵事迹传遍遐迩,终于在乾隆初年建庙以祀。” 台湾民间习俗,分灵庙宇有向本庙“谒祖进香”的习惯,因此南瑶宫自古有到笨港天后宫进香之礼。此外,昔日南瑶宫有感杨谦从笨港带来香火之劳,是以到笨港进香时,都会到杨氏祖屋拜访杨氏子孙,杨家感于担当不起此份大礼,特请南瑶宫再分灵一尊妈祖雕像,以为奉祀并作纪念。如此探望杨家大礼,便为“神对神”同格进香,而非“神对人”的屈尊谒拜。杨家的这尊妈祖因是私人奉祀,财力较差,没过几年妈祖的神袍便破旧不堪,因此南瑶宫至笨港进香时,就把南瑶宫妈祖的新神袍顺便换给杨家妈祖,俗称“换龙袍”。后来杨家男丁被日军强征到南洋当军夫,从此子孙绝嗣,杨家妈祖遂迁祀到新港水仙宫,1962年起,换袍礼也改在水仙宫举行。
谢悼南瑶大结局
谢悼南瑶大结局是南遥为了救谢悼去世了。南遥死的那天,百鸟哀鸣。她在最后一刻想起了谢悼。想起他们两小无猜的少年,想起成亲时他带笑的脸庞,想起他的那句:等以后成为天帝,你就是我唯一的天后。谢悼南瑶大结局精彩节选:曾经,谢悼如此在乎的人,是自己。可悲的是,她竟不知是从何时起,一点点失去了他。胸口一片生疼,她拿出天元丹咽了下去。回到九重天。往日平静的天宫,突然喧闹起来。远远便见四处明灯亮起,南遥心中一动,飞身前往太渊宫。宫门口,仙娥拖着各色奇珍穿梭摆放。见到南遥,纷纷下跪行礼:“见过天后娘娘。”南遥管不得她们,朝殿内走去。一个刚刚分别的人影出现在她眼前。三十三年了,他又回了家。南遥压着激动的情绪,缓步上前:“陛下,你回来,为何在不周山都不跟我说一声?”谢悼转身看她,神情有一丝不自然。但随即便下定决心开口:“我确有一事要说。”南遥望着他,心中莫名不安。便听他言:“我准备娶素婉为妻。”偌大宫殿一瞬寂静。南遥久久看着谢悼,他的神色那么平静,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有多残忍。她问:“陛下说的妻,是什么妻?”谢悼平静地开口:“你居凤栖宫,她住太渊宫,两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