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曾在年终蜡祭那天召集子侄一起宴饮,王朗也学着这样做。有人向张华说起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外在皮毛的东西,因此反而离华歆更远了。”

【原文】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人物】

王朗(?—228):本名严,后改为朗,字景兴,魏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为会稽太守,兵败后为孙策所俘,受到礼遇,后被汉丞相曹操征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曹操称魏王后,以 军祭酒 兼领 魏郡 太守,又任 少府 、 奉常 、大理等职。 曹丕 继王位时,迁 御史大夫 ,封安陵 亭侯 。曹魏代汉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 乡侯 。 曹叡 继位后,代华歆为 司徒 ,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去世, 谥号 “成”。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华歆(157—231):字子鱼,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早年拜太尉 陈球 为师,与 卢植 、 郑玄 、 管宁 等为同门 ,又与管宁、邴原共称 一龙 ,华歆为龙头。 汉灵帝 时华歆被举为 孝廉 ,任 郎中 ,因病去官,后又被大将军 何进 征召为 尚书郎 。汉献帝时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后曹操表天子征其入京。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称魏王,华歆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为相国;曹丕即帝位后,改为司徒。魏明帝继位,转拜太尉,封博平侯。死后,谥曰敬侯。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幼年丧父,曾给别人牧羊。博学多才,工于诗赋,词藻华丽,著有《张司空集》、《 博物志 》。 曹魏 时历任 太常博士 、 河南尹 丞、佐著作郎、 中书郎 等职。 西晋 建立后,拜 黄门侍郎 ,封关内侯,后拜 中书令 ,加 散骑常侍 ,力劝晋武帝 司马炎 伐吴,战时任 度支尚书 。 吴 亡后,进封广武县侯,出镇幽州,政绩卓然,后入朝任 太常 。 晋惠帝 继位后,累官 开府仪同三司 、 侍中 、 中书监 ,被委以朝政,封壮武郡公,又迁 司空 。 永康 元年(300年)于八王之乱中为赵王伦和孙秀所杀。


《世说新语·德行》之荀巨伯原文的翻译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的王朗每识度推华歆的那一篇,能不能给我一个四大文言词汇和重点字词意思的专属积累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③。”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为会稽太守,人魏后官至司徒。识度:识见、气度。
②蜡(zhà):祭祀名,古代一种年终祭祀,在十二月合祭万物之神。燕:通“宴”。
③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指人的身体。
【译文】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你看下这个行不行,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有什么字不认识的可以去看看猫小 帅学汉 字里面学习,有很多生僻字都有教学的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扩展资料:该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的《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文言文翻释

1. 文言文“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的逐字翻译 携拯(xié zhěnɡ) 携带拯救 ,“拯”意为拯救。 辄zhé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也?”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这则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当你自己没有那个条件的时候,不要轻易承诺帮助别人。但是,一旦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华歆正是这样做的。当他拿不准能否救到客人时,曾犹豫要不要让他上船。后来已经接纳客人上了船,就不能半途推他下船,就要对他负责到底。要生大家一起,要死大家也要一起。 而与华歆形成对照的是王朗。王朗轻易承诺,在不明白自己是否有条件救人的时候,轻易让人上自己的船。但是,中途遇到紧急情况时,又埋怨客人危及了自己的安全,逼人家中途下船。这就是轻诺寡信的做法。古人将华歆与王朗放在一起比较,从而高度肯定华歆的重承诺,敢担当、负责人的为人品质,而摒弃王朗那种轻易承诺,进而又不守信的轻薄之举。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犯王朗性质错误的人还不少呢。我身边的朋友就是这样,希望他看了这则故事,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华歆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2.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谁只到这篇古文的翻译华歆、王朗乘船避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还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世说新语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 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无标题。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4.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世说新语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无标题。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 小题2:(1)一起,一同。 (2)舍弃小题3:(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小题4: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当今社会,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大意对即可)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本题中考查的主要是一词多义。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幸尚宽,有何不可”时,要注意把“幸”(幸好,好在)、“尚”(尚且)、“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4:试题分析:这篇短文的大概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由此看来,王朗和华歆各有其缺点,又各有其优点。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文中的王朗,一开始就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一把,可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却只顾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 而华歆坚持帮人帮到底。 6. 《急不相弃》原文 白话文 对华歆,王朗评价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王朗容易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但是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 而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遇到危急情况并不相弃,表明他重信义,救人能救到底,所以,更显得品格高尚。 7.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 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大家都在看